第三十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蒞臨天下神不傷

孫思邈沉吟道:“你問的玄妙,小小年紀居然會思考這個問題,確實與眾不同。你隨星雲師太學文章,可有講到各家經典?”

梅振衣搖頭:“僅僅是識文斷字而已,未講經史。”

孫思邈:“那也沒關系,只要悟性好,也可以談經典,我曾經認識一個小和尚名字叫慧能,他不識字,但也有一代禪家大宗師的根器……《易經》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你明白嗎?”

梅振衣:“語句能懂,但含義還請師父指點。”

孫思邈並沒有解釋,又說道:“《內經》有雲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你能聽懂嗎?”

梅振衣:“有一些明白,但不能深解。”

孫思邈笑了,又說了一句:“《老子》有雲以道蒞臨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你能懂嗎?”

梅振衣:“師父談的太玄,而我想問的卻很簡單——人死就是鬼嗎?世上死那麽多人,又沒看見那麽多鬼,那麽鬼是怎麽回事?神又做何解?”

孫思邈分別引用了《易經》、《內經》、《道德經》中的三句話來談鬼神,讓梅振衣覺得更迷糊了。孫思邈看著他疑惑的樣子笑了,拍著他的肩膀道:“如果言語能解盡經義,聖人又何必講述得如此玄妙為難後人呢?……孩子,坐下吧。我不指望你能立時領悟方才經義中的大道,但可以談一談鬼神之說,那三句話什麽意思以後你自己慢慢了悟罷。”

神這個字。有多解多義,既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名詞,當作形容詞時,指的是陰陽莫測。所謂陰陽,是個非常玄妙的概念。也是萬物內在的對立依存關系,如晝夜、剛柔、男女、起滅、生死。當它做名詞又是鬼神連用時,是什麽概念呢?首先還要談鬼。

人死為鬼,鬼亦稱之為“歸”,歸宿之意。一個人死了,但關於他的一切信息並沒有完全消失,諸如他留下的言論、著作,生前所作所為的影響,人們對他的印象以及喜惡恐懼等感情還在。無論別人對他是贊賞還是誤解,懷念還是懷恨。此人的一生已經結束了,可以蓋棺定論再沒有變化。但他留下的一切信息,生者還可以感應,“鬼”因感應而生!

鬼是生者對逝者的感應,是因人而現,所以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甲說我見著某某的鬼魂了,乙說我根本沒看見,這完全正常。因為乙沒有感應,某某的鬼魂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

人的身體來源於父母所授一點精血,受天地間五谷之氣長成,人死之後,精血生機耗盡,形骸散於天地間重入輪回。但是此人一生已定,因此“鬼”是不再變化的。所以在陰陽不測之間,還有一種情況很特殊,那就是這個人天年未盡、生機未絕或魂魄未消而亡。其“鬼”能自感成靈,還能借他人的感應之力修行,擁有影響外物的法力。這種自感成靈的鬼,就稱之為陰神,明崇儼所役的鬼神,就是這種陰神。

如此說來,“鬼神”與“神仙”中的“神”概念不同,前者是名詞,後者大多是形容詞,用“神”來形容“仙”超脫生死輪回之外。

神做為名詞還有一個意思,也是感應成靈,不僅是陰神自感而是與外物相感得神通法力。比如修行成靈能感應一片山川之力,稱為土地神、山神等等,還有修行成靈能感應物類之力,比如花神。這一類“神”稱為“祗神”。祗神指的就是道場地位了,比如山神的道場就是那麽一座山,這也不完全固定,祗神也可能失去道場成為遊蕩妖靈。

祗神的地位可高可低,那要看他感應外物之力的大小。有一類祗神是最重要的,它受掌管日月山河地帝君冊封而成,擁有很尊崇的道場地位,並受香火膜拜,可借道場靈氣與膜拜者的心願力修行得大法力。這一類祗神就是“神靈”了,但不論是普通的祗神還是高高在上的神靈,都不可能是人,就算是人也不可能是活人。

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所謂的“神靈”本身根本是不存在的,只因敬神者的感應而生,這種情況就和上面談的“鬼”差不多了。

“神”做為名詞如果形而上之,還有一個廣義的,大家最熟悉的概念。比如佛祖啊、太上老君啊、仙人啊、菩薩啊、甚至真主啊、上帝啊,都稱之為神。這一類神的概念,就是“功德顯聖之神”。功德顯聖之神地位是無以倫比的,其神聖是不可侵犯與褻瀆的,是受到世人尊敬與崇拜的,與剛才所談的那些“神”的概念是兩回事。

在孫思邈看來,天下人只要心存正念,所行與道無虧,那麽鬼神也不會作祟,不是鬼神不作祟,而是世間與鬼神無傷,也就不必特意去談論。所以他才引用了《老子》那一句:“以道蒞臨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孫思邈是一位國學與玄學大家,卻不是一位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說出這樣一番話來非常合理,見解也相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