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殿法壇留虛座 來者究竟哪位僧

九林禪院的地勢,按風水學來看建在“鳳點頭”之上,是城外一直延伸到城內的一條高坡盡頭,往前三面都是民居。周圍的還有一片空地,是九林禪院的偏院與後院尚未修造,只修了山門與正殿的主體建築,看來半年時間整座寺院的規模尚未建造完整,要等到將來慢慢的再擴建完善。

走進寺院感覺也很奇特,不似千年之後的現代寺廟,山門殿兩旁立了四大金剛,但是正中卻是一條直通道,沒有前彌勒後韋陀的造像。穿過山門是青石鋪地的天井,四面屋檐都向這一天井延伸,擡頭看見天是“方”的。

可以想像一下,下雨天水會順著飛檐都流到這個天井來,方形的天空會掛下四道水簾。天井的正中地面上有一塊圓形的大青石,圓心部位稍稍凹陷,上面開有兩個對稱的小孔,直徑比拇指稍粗。梅振衣知道這下面是一口井,圓形的井口很窄並且被圓石蓋上了,這是一口風水井。

智詵禪師將天圓地方之象倒轉,在寺廟正殿前做了個天方地圓局,以承接天樞地氣,果然是一等一的風水大師。

走入正殿,也就是一般寺院所謂的大雄寶殿,又發現其中的格局與普通大殿完全不同,左右較窄前後很深,並且通過巧妙的設計,自然分隔成前後兩進。進大殿首先只能看見正中神壇上的一尊塑像,卻分辨不出是哪一尊佛或菩薩。在普通老百姓眼中看來,神壇上的諸佛菩薩各種像長的都差不多,要根據後面的繪畫、旁邊的侍者像、菩薩本人的裝扮以及手持的法器,還有帷幔上垂的錦簾字跡以及香案上的牌位,才能分辨出來。

但是這一尊塑像。周圍沒有這些參照,只是孤零零的一尊,全身披著錦緞,梅振衣也看不出來供的究竟是哪路菩薩?好像它就是一座“通用化、大眾化”的佛門造像。

正殿左右兩側的墻根有一溜位置下比磚地高出一階,顯然也是安放造像的底座,但此時還是空地,也不知道將會塑哪些羅漢、金剛的像?因此走進正殿的第一進,只能看見正中那座身份不明的塑像。

轉過這座法壇,沒有院落沒有台階。直接進入大殿的第二進。與前面的空空蕩蕩相比,這裏面的布置可就是滿目琳瑯了。兩側塑著十八座金身羅漢,左右各九,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左右墻角處是騎著青獅、白象的文殊與普賢二位菩薩,也是一左一右。

大殿的第二進是個假二層。什麽叫假二層呢?很多種古典建築,從外立面看與從內部結構看層數是不一樣的,這座大殿不是樓房,但是第二進從裏面看卻說不清是一層還是兩層。在左右十八羅漢像上方,還挑空了一層閣樓狀的回廊。前有沒設梯子,這回廊是上不去的。在回廊的欄杆上懸掛著很多幅畫像,需要仰頭才能夠看清。

左右各有十七幅畫像,左手邊第一幅是佛祖釋迦摩尼靈山說法圖,第二幅是面帶微笑的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一字排開,左手最後一幅是禪宗十六祖羅羅多尊者。然後轉到右手這一側,最後一幅是禪宗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再倒著排回來,一直到禪宗三十二祖,也就是中華禪五祖弘忍大師。右手最前面,與左手第一幅釋迦摩尼靈山說法圖相對的位置,只掛了一幅裝裱好的白紙,上面沒有一絲墨跡,這幅留白之畫在弘忍像旁邊,卻不知為誰人而留。

這一次接到請帖來觀禮的有上百人,其中有一半是各地趕來的僧人。智詵禪師率領僧眾在九林禪院門外一一致謝,並不對誰有過分的熱情,也不刻意冷落何人。這麽多人在寺院中肯定坐不下,在寺院外的空地上臨時搭有結緣的竹棚,旁邊還支有煮茶的灶爐,來賓先參觀寺院,然後再到竹棚裏喝茶。

梅振衣跟著參觀的人流走進九林禪院,進入大殿第二進,沿著上方懸掛的畫像一路看下來,蕪州刺史程玄鵠陪著他。程玄鵠也是位飽學之士,一路指點介紹畫像中的各位佛門尊者,這些就是禪宗傳承的譜系圖,他著重介紹了其中的龍樹大士與菩提達摩的生平事跡。

在他們身後,張果與星雲師太並肩而行,一直在向師太請教畫像上的各種典故,師太答得很耐心,張果聽得也很認真。

一轉彎走到右手邊弘忍的畫像前,發現畫像下面特意擺放了一個小香案,智詵禪師與一位中年僧人正在禮拜。梅振衣很知趣的沒有走近,遠遠地站在一旁。等拜完了,只聽那位中年僧人起身對智詵道:“師兄,你建了這座寺院,打算將衣缽傳承留在此處嗎?”

智詵點頭道:“是的。”

中年僧人又道:“你留下玄奘法師的紫金缽,但禪宗信衣木棉袈裟並不在此處,來日信衣歸宗門,為何不歸嵩山少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