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梅效跨江挑羅比 櫻寧毒計燒騎軍

自八仙過海起,至胡春進入龍首山與龍隱姑相聚,人間的安史之亂已經平定。曾率軍阻止叛軍南下,並在郭子儀麾下攻進洛陽的將軍梅效功勛卓著,被封為西河侯。關中的戰亂雖已平定,但世上高人之間的紛爭卻愈演愈烈,天庭東海邊的諸位仙家自然沒有參與人間的爭鬥。

胡春進入龍首山後,青帝正在與徐妖王說話,人間的梅毅卻出事了,地仙之身被斬滅,神識渙散重入輪回,怎會出這種事情?還要從頭說起就在李亨自行稱帝架空父皇李隆基的第二年正月,安慶緒殺了雙目失明的父親安祿山,篡大燕皇帝位。於此同時,叛軍將領史思明進攻太原敗於李光弼,叛軍北方戰事受阻圖謀南下,派突厥將軍阿史那承慶率兩萬騎兵渡過黃河,進犯至徐州、毫州一代。

阿史那承慶南下時,永王李璘剛剛到達彭澤,尚在整頓久未成軍的彭澤水師。遠水救不了近火,各州無首江淮震動。這時梅效率領蕪州軍兵與地方民勇跨長江北上出戰。聽聞蕪州出兵,附近的州府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紛紛派臨時調集的軍馬與民勇支援,渡江之後未到淮河,梅效麾下已有六萬軍馬,包括蕪州、和州、舒州、潤州、徐州各地之兵。

梅效的兵力雖三倍於敵,但大多是臨時集結未經操練,他命令手下一批懂兵法的親隨花了很大精力演練軍陣,挑選其中懂武藝、會騎射者,勉強編成一千重騎、八千輕騎、三千陌刀隊,三千弓弩手,另外還有一萬水師,其余三萬余人編成刀盾與長矛相配合的步卒方陣。

這已經是江南一帶倉促間能集結的所有軍事力量了,演練了不足一月時間,剛剛掌握隨軍旗與金鼓的號令指揮,各戰陣之間的進退配合。看上去聲勢浩大,但梅效心裏清楚,這支部隊不可能在開闊地帶正面抵擋住兩萬突厥騎兵,只要對方一個沖鋒,前面陣型一亂,後面沒有作戰經驗的大部人馬很可能會潰散。

倉促成軍之後,叛軍已經開拔到淮河北岸,梅效也率軍渡過了長江向淮河南岸逼近,六萬人的軍隊需要後勤支持十分龐大,後方有十幾萬民夫在各地官差的指揮下籌集、運送糧草軍需,還好江南各州富庶,錢糧倒是不缺,就是組織、協調起來很復雜。

軍事上的指揮當然是梅效,但這支軍隊名義上的首領是梅應行,梅應行年紀雖然不大,但有父輩的光環余蔭在,同時軍中最骨幹的力量來自梅家子弟,只有他才能鎮得住場面,也可穩定軍心。

在蕪州時,關於是否跨江迎敵還發生過一場爭論。櫻寧認為蕪州之兵只能據城自保,帶著一批沒打過仗民勇過江等於送死,而梅效指著圖冊道:“僅蕪州一地之兵自然不可迎敵,但如今各州慌亂,淮南道無法整軍合力,正缺志士登高一呼,可乘機收聚附近各州兵馬,大丈夫建功立業正在此時。”

櫻寧才不在乎世間誰跟誰打仗呢,只是為梅應行考慮,指著地圖又說道:“蕪州梅家精壯兩千人在軍中,你帶著他們渡過長江,一旦失利將無退路,這是要效仿楚霸王背水一戰嗎?”

梅效搖頭道:“突厥大部早已不成氣候,依附叛軍作亂兇殘成性,此番南來首先是劫掠財物、人口、軍需,帶不走也會燒殺不留於敵,他們若敗自有退路,無非再回草原,而江淮民勇為身後家園本就無路可退,你還不清楚這種狼兵過境之後是怎樣一副淒驚場景。”

一直沒說話的梅應行突然拍案道:“過江!戰力本就不如,再不聚眾激揚鬥志,仗還怎麽打?”

事情果如梅效所料,以過江迎敵之舉為號召,短時間內集結了一支大軍,起碼可以一戰了。聽濤山莊接到了蕪州刺史於文摩的信,也派了一位修士宇文登帶著兩個侄子於文龍、於文虎趕到軍中。個別修士在千軍萬馬陣前起到作用並不大,但適合傳信、偵察、護衛大將、刺探軍情。

梅應行沒有上過戰場但也讀過兵書,過江之後曾對梅效說道:“兵書有雲,敵半渡之時前鋒立足未穩,首尾不能呼應,襲之最佳,我們是否應該派輕騎兼程趕到淮河岸邊,趁對方渡河時攻擊?”

梅效搖頭道:“阿史那承慶在安祿山麾下久經戰陣,豈能不知兵法?所謂半渡夾擊須擁有地利,常在在敵方不備或不得不渡之時,於敵軍冒險強攻或撤退時最佳,我們的輕騎戰力不足,後面大部軍馬無法同時跟上,又不能左右對方在何時、何地渡河,疲勞襲遠恐前鋒先潰,只能合軍推進,擇地利迎敵。”

過了兩天,偵騎回報,阿史那承慶大軍已在濠州渡過淮河,當時選擇的地方兩岸視野開闊,不適合發動伏擊,夜間派人洇渡過河探查周圍地形與敵情,在高處建立烽火寮望暗哨,天明集結附近所有渡船,架上箭樓急渡,在南岸護住灘頭陣地,火速搭起浮橋,騎兵並不下馬快速沖過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