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仙界修煉態度問題

劉君懷識海內,有如寬廣厚野遼闊感知升騰,更有古老字裏紋路像是風雲叠起,盡蘊於滄桑幽遠意境當中。

他眉宇間,未見絲毫氣息變幻,而是淡漠久滯凝睛,仿佛這世間所有一切,都不值得去關注,眼神眺望遠方,好像只有那虛無縹緲之處,才是他命理歸宿一般。

良久一股神智通明於識海內泛起,襲來之勢仿佛沉睡千萬年倏醒,諸般感知就這般跨越無盡歲月而來,愈加樸實心態也自一片和諧天地中醒轉,周身棲隱濃郁而純正自然氣息,兩眸徒睜,似有五色神光閃現即消。

他倏然躬身開口道:“縱使擺脫天道自然枷錮,也難逃脫那環宇浩蕩,千重劫,亙古匆匆,適者生存為生存之必然,本心缺失由此喪失秉持與操守,方是與天道相悖之舉。”

“先生一番言語,卻是道明修煉者尋道路上之道義形成內在,一切道義範疇所秉持,即是基於天道理念所容許,盡本份盡良心去做之語,果然是最為簡潔指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君懷聞教而心生,受益匪淺!”

安邦與茂彥二人神情頗為呆滯,在他們看來,向笛先生一番論述無非是善語良念,卻怎地與天道理念有這諸多牽附,但見劉君懷一副蘧然警覺神態,顯然對於道義感悟又有獲得,莫非自己二人不能曠以玄覽先生口中深意,豈不是與道蘊悟會相去之愈遠?

向笛先生此刻緩緩點頭,他真正修為雖然尚不如安邦、茂彥二人,但年歲上極大差距,卻未影響天地感悟頗深,他長篇大論其中喻念,便是要提醒劉君懷不必糾結於微宏對錯,實乃在刻意提醒本心把持。

卻不料劉君懷能夠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迅疾在其中捕捉到更深層自然感知,可見其對於天地理解用功之深,窮理之熟,方有融會貫通於刹那間生成,應劫者身份果然存在著諸般天意垂衍持身,天賦異稟切實出人所料。

他很是欣慰道:“你能如此觸類旁通,通敏兼人,著實令我眼前生光!天地間諸般事物根源皆萬古,萬古寓意豐富,既有長久不衰深浸,亦有窮測微言無窮盡,能自隱微不顯之委婉中覓得深曉,足見你已於無形大道中窺出一線天機。”

“既使並無完全參悟,你天資出色,氣運驚人之處,也可知毅力與智慧同樣兼而有之!聖光社對於你之妖孽論斷果然屬實,鑒於應劫之人如此天份持有,想必所有尋道理念與你相通之人,無疑心中再無揣測!”

劉君懷笑笑搖搖頭,“其實只有在特定形勢局面之下,才能有相應修行理念更多悟得。之所以無數前輩高人無所成就,只不過是生不逢時而已,天機顯化與道義玄奇演變均存在不同運關推機。”

“一線天機,萬古永存亦或是乍現即逝,與天意感念適時流轉密切相關,此時彼刻,各有相異,便如同我命理上所謂天意垂衍,無非是應時而生罷了,與運俱行實乃身責而非氣運當頭。”

“正如先生所講,應劫者命運已是事先設定,無論逆天特權還是劫數磨難,無非是應該顯現事物。順應勢方是時之運乃是天意,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大勢所趨,此時便與先生所言盡人事,知天命不謀而合。”

“實際上,未有逆天特權者如先生這般,能有如此先知深悟,才是神界幸甚之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是明義至理。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豈是某一個人所能全然掌控!”

“據我所知,應劫者也並非僅有一人,也只有更多影響力積日累久,方有那一線生機顯化,其中玄秘又有幾人可了悟於胸?所謂功者,若非未有數番凝集,萬機之微豈會如此彰顯如在庭?”

向笛先生笑道,“難得你小小年紀,便有如此之胸襟,益謙虧盈高德顯然早有明悟,這樣我也就放心了!但如今,天道沉積世間諸般惡行已至勞佚不時,以致天地元氣弊虧,末法末劫隨之招引,你日後行事卻是要愈加小心,才不枉天命所衍垂!”

劉君懷點頭,“此為必行之事,亦為道義之牽致,也只有萬端謹行思舉,其後才可無殃!”

安邦顯然也自兩者間交談,悟出其中隱晦,他笑道:“你二人這般禪機妙語,卻是帶給我與茂彥兄弟一種恍惚感,若非深知言談前後所涉,誤以為談禪說法也是必然!”

茂彥仙帝與其相望一眼,卻是嘆道,“不能將之以資解頤,詳加解讀,旁人自是苟悟其趣,難苟悟其中妙處,想我神皇中期境界,竟是經過頗久盤折,才得以觸機領悟,這一點我等二人是頗有不如!”

向笛先生神情甚為莊重道:“生命中許多感知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存在,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之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可有所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