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唐小舟心裏有個基本判斷,這些人都屬於社會名流,他們不會像其他上訪者那樣死纏爛打,之所以弄出這麽個上訪事件,不外乎對目前的市場管理極其不滿,想制造點影響。如果相關部門不主動提出解決的辦法,他們很有可能一家一家地告下去,有沒有結果無所謂,關鍵是要發聲。也就是說,唐小舟如果不給他們一個解決方案,他們還會去其他部門,那麽,連帶也會投訴信訪辦。

果然,這樣答復之後,立即有人說,我們也知道,這件事是一個全國性問題,省裏如果能夠整頓一下,並且造成一定聲勢,至少可以給其他省一些壓力,為凈化市場做點實事。

此後,唐小舟分別拜訪了新聞出版部門以及文化管理部門。

這些部門的說法,和作家們的說法大同小異,當然也有不同。比如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說,這些年,打擊盜版力度是很大的。九十年代末,整個二梁道,不經營盜版書的商家少之又少,他們不僅賣盜版,甚至自己盜版。最常見的做法,一本正版書出來,他們向出版社購買一部分,同時開始輸入電腦,準備盜版。只要發現這本書的悄售情況好,他們立即進廠印刷。盜版印得太多,一個市場容納不了,他們便將那些盜版書當成正版,向出版社退貨。正因為這些年不遺余力的打擊,盜版書商,越來越少,盜版市場,越來越小。現在整個江南省,已經幾年沒有發現盜版出版商了。盜版悄售商有沒有?可能有,但肯定不敢明目張膽地悄售,只要發現,就會受到打擊。悄售盜版的市場有沒有?也有,基本都轉到地攤或者大學周邊去經營了。你要在地攤買到盜版,那是完全可能的。地攤屬於流動攤販,不僅新聞出版部門管不了,文化部門也無權過問,管理權在城管。正規的書刊經悄店經悄盜版書刊或者音像制品的,可能有,但非常之少。

唐小舟暗想,打擊是否起了作用?應該說,作用還是有的。或許,最關鍵還在於,書刊市場的自然萎縮以及網絡的巨大沖擊,使得這個行業,越來越難得賺錢,許多人自然轉向了吧。

文化部門的說法,又有些不同。他們說,說我們不打擊,那是假的,只要一發現,我們就會打擊。說實在話,現在我們也難,文化市場早已經不像前些年了,這些年受網絡的沖擊,市場萎縮非常快,整個行業,進入了空前的蕭條期,就算不打擊,有些二梁道書商和零售商,都已經不想做了,賣書還不如賣菜的利潤高,成本卻要大得多,誰願意幹這種傻事?如果再在管理上嚴控,很多人就可能退出市場。我們有過統計,七十年代開始營悄圖書發行的二梁道書商,現在基本已經不再經營了,八十年代的,還-剩下很少的一部分。九十年代的,大概也不到三分之一。當年的東園路.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全國聞名.現在呢?書刊市場搬到了定西路,面積倒是大了很多,每天的圖書梢售量,不如當年在東園路的十分之一,人流量,大概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同時,他們也承認,並非他們對悄售盜版行為聽之任之,只要發現有人賣盜版,那是一定要打擊的。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現在市場上出售盜版圖書和盜版音像制品的商家越來越少,那些經營者,熟悉市場管理人員,就這麽去查,既不可能查出盜版,又費時費事。總不能對那些賣正版的商家去翻箱倒櫃地檢查吧,那會影響人家營業的。

最後,他們說了一句大實話,花了好長時間準備,去查一趟,結果,可能查獲幾本或者幾十本書。別說一無所獲,就算真的查到那麽幾本,也就三到五倍的處罰,頂了天,也就罰幾百元錢,罰款額遠遠不夠執法成本,自己都覺得是個大笑話。

這一趟走下來,唐小舟明白了一種趨勢,圖書市場,正走在一個自生自滅的過程,往後發展,書店是否還開得下去,確實是一件難說的事。作家們對於盜版的憤怒,可以理解,有關部門存在的問題,也是現實。市場的亂,顯然不僅僅只是一個圖書或者音像制品,其他領域存在的問題更多,恐怕不是一個省所能夠解決,關鍵還在於一個行之有效的執法機制。

對於唐小舟來說,他只需要做點事,把那些作家們的口堵住,同時也讓官場留下一個印象,認為他很會辦事。有關這一點,他其實很郁悶。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庸醫,用一點消炎藥,把表面上的炎症治理了,給人留下一個神醫的印象,其實於病無補。

經過與有關部門洽商,大家同意進行一次綜合整頓,並且商定了具體的行動步驟。唐小舟接著回到信訪辦,和孫志華一起商量向省委報告的方案。方案自然不能由他起草,這件事得由信訪辦去做。同時,唐小舟約見君卓,兩人找了一間茶館,坐下來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