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6/11頁)

16

現在,就得專門說說教育局常務副局長胡春來了。

胡春來其人,本是陽東區中學教師出身,精通理科各個門類,尤其在高中數學、物理兩門更為拔尖。早在三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是中學特級教師、市級課題帶頭人。當年,苗長林擔任陽東區長時,胡春來做過中學校長、區教育局長,是個在全市教育系統內小有名氣的專家型領導。

細說起來,像胡春來這樣的人,如果一直在校園和講台上堅守下去,也會大有前途,不說成為葉聖陶、季羨林似的教育大家,至少會在一定範圍與領域內獨領風騷。只可惜,一旦入了仕途這一旁門,反倒使其專業荒疏、特長不再,前程未必有多光明。

熟悉中國當代史者皆知,解放初期一陣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之後又有一陣子,為了表示對知識與人才的尊重,風行讓專家學者轉行從政擔任領導幹部。其實呢,現在看來未必是件十全十美的好事。就說解放初的那些專家吧,歡天喜地擔任了各級領導,整天忙於繁雜的行政事務,又不得不卷入種種撕扯不清的人事糾葛,不消三五年,自身的業務專長漸漸不再,專家隊伍裏便減少了許多拔尖人才。更為可惜的是,此後不幾年,“反右”、“文革”風潮中的大量受害者,恰恰就是這批從專家轉任領導的當權派,因為這批人不改知識分子天生的率真,說話辦事不喜耍手腕、玩權術,很快就成為應聲而落的槍下之鳥。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批精英,雖然趕上了開明、開放的好時代,其中不少人在各級領導崗位上頗有建樹,也從根本上扭轉了幹部隊伍知識不足的狀況,可畢竟還是使其中一些人放棄了學術專長,而且也並非人人都能成為不錯的黨政官員。

還是回到胡春來。他在陽東區由講台步入政界,因為長期在苗長林治下工作,彼此交往頗頻繁,更因為性情相投的緣故,相互間漸漸貼緊,密切程度已然超越普通上下級關系,並因此而與賈大雄、於樹奎等苗氏圈子中人走得很近。等到苗長林離開陽東擔任陽城市府副市長時,就將他推薦到陽城中專擔任了副校長,後來又提拔為校長,官職由正科而至正處。前些年,市教育局需要補充一位副局長兼教育工委書記,考慮到局班子中外行偏多,賈大雄第一個想到胡春來,遠在省裏的苗長林也表示支持。從中專校長到兼任教工委書記的副局長,職級上雖然屬於正處職位的平行移動,可由區區一校到泱泱一市,執掌的權力範圍不可同日而語。況且,賈大雄當時就有想法,未來將繼續運作胡春來主政教育局。

平心而論,胡春來雖然在官場廝混多年,身上卻依然頗多書生意氣、學者性情,遇事敢說敢當,不善收斂藏掖,不是過去工農幹部的那種大炮,而是多少有些知識分子的耿介。這種性格,在陽城政界倒也有點獨來獨往的意味。本來,胡春來除了與苗、賈、於等“三劍客”關系密切,本身與廖志國既無深交,也無舊怨,而且兩人性格頗為相似,即便不能結為知己,倒也未必一定成為死敵。不料,多重因素一番化合作用,很快就使雙方處於水火難容的境地。

其中,不得不先要提到兩件具體事情——

一件事,四年前,也就是廖志國剛來陽城不久,市教育局局長老康出差省城途中遭遇車禍,致使顱腦嚴重損傷,經搶救雖暫時挽回生命,卻一直處於植物人狀態,醫生當時預言生命跡象最多維持半年。

這位康局長,乃當年黃一平所在陽城第五中學的校長。其時,黃一平剛剛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因為分配、戀愛雙雙遭遇坎坷,性格中又有詩人氣質,不免有些憤世嫉俗,看什麽事都不那麽順心,見什麽人都不用正眼。正是這位康校長,以一位過來人的心態,包容了狂傲不羈的黃一平,處處給予關照,使其度過了一段近乎破罐子破摔的艱難時期。後來,教育局需要借調一位年輕教師幫助編寫教材,又是他積極推薦了黃一平。可以說,正是由於康局長的慧眼識才和寬容大度,才令黃一平得以有機會從此步入政界及至今日。緣於此,黃一平始終不敢忘記康局長的恩情。

康局長遭遇了如此大禍,教育局自然不可一日無主。可是,傷者是因公出差受的傷,醫生雖然預言維持時間不會太久,畢竟還沒有死亡,不便免除其局長、黨組書記的職務。因此,市委按照組織部的建議,決定讓副局長胡春來暫時主持全面,隨時準備接任一把手。正所謂時光如白駒過隙,時間很快過去一年,令人驚異的是,植物人了的康局長不僅沒有死,而且生命體征居然還相當穩定,臉色甚至由蒼白漸漸轉為紅潤。這種狀況,一方面讓家屬看到希望,覺得傷者還有恢復健康、重返工作崗位的可能;另一方面,不僅胡春來焦急萬分,就連一向穩健的賈大雄也有些按捺不住。於是,組織部又向市委建議:是否考慮免掉康局長的職務,哪怕是局長或黨組書記兩職中的一個,讓胡春來名正言順主政教育局。此議當即受到苗長林的支持,卻遭到傷者家屬強烈抵制,廖志國也在常委會上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