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初抵94年(第2/3頁)

現在是1994年,潘家園舊貨市場雖然已經形成了,但還遠沒有以後的那種規模。不過每逢周末的這兩天,還是會有大量的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裏,因為這兩天正是潘家園開鬼市的日子。

等到了四點半市場的大門一開,這些聚集在外面等待的人就會全都湧進市場。

不過此時也有不少的人已經開始交易了,畢竟這個時候潘家園雖然已經形成了市場,但同樣也有不少的遊擊隊存在的。

其實潘家園之所以這麽迅速的發展起來,並成為燕京乃至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個原因就是在這個時代,伴隨著燕京的舊城改造,老燕京人紛紛離開了祖居,家裏的舊貨、舊家具、舊建築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園,使得這裏的古玩市場的味道越來越濃。

第二個原因就是潘家園離使館區近。當潘家園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之後,那些老外們突然發現,這裏原來也能淘寶,先有秀水街,後有潘家園,朝陽這兩塊初期不起眼的野市兒,成了老外眼中最有燕京味道的所在。

當然,對於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正式出現,一個外國人功不可沒。那是在兩年前的1992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園來淘寶,據說到這裏的淘寶經歷還寫進了這位前法國第一夫人的回憶錄。

正是因為有了這麽多的促進因素,所以才導致了九十年代潘家園市場的紅紅火火。現在雖然是1994年,可潘家園的紅火在這個寒冷的淩晨已經初現端倪了。

楊靖看了看表,發現距離開大門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呢,於是他就準備現在外面逛逛。

這個時候,東西走向的潘家園路還沒有擴建呢,還是一條很狹窄的小公路,在市場的這一段區域內,連個路燈都沒有,還不如剛才走過來的華威路好呢。

可就是在這種黑的差點就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下,足有幾百個遊擊隊已經把攤子支起來了。

這幫子遊擊隊支攤子也方便,塑料彩條布往地下一鋪,弄上幾塊磚頭一壓,把東西往彩條布上一擺,這就是一個攤子。

此時潘家園路路北的華威北裏社區還沒有雛形呢,那裏全都是平房,樓房一個見不到。

這些遊擊隊就把攤子擺在公路的兩側,一個挨一個,除了自帶的昏暗電池燈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什麽發亮的東西了。

一些顧客正在這些影影綽綽的燈光下看著東西,時不時的與攤主低聲交談兩句,有些講究的,幹脆連話都不說,手裏比劃幾個手勢就能談妥一件物件的歸屬權。

凡是能夠用手勢就能談妥一筆生意的,大都是買家中的“老鷹”,最不濟也是一個“老狼”。

所謂的“老鷹”,就是俗話中的“高手”,這類人通常都是地攤攤主的噩夢。這些人大都是由文物專家、資深玩家、資深古玩店主組成。這些人也逛地攤,所有的物件在他們的眼睛裏都是分毫畢現。

次一等級的叫做“老狼”,也就是所謂的“次高手”,這類人由有經驗的眼力比較好的玩家、古玩店主組成。這些人也都非常的厲害,是古玩市場實際的高手。他們經驗豐富,水平較高,購買能力強,心理素質好,一般不大會上當。通常這類人不會去關注那些擺滿假貨的攤位,能夠很迅速的在混亂不堪的地攤貨色中發現好東西。他們熟稔各類假貨仿貨的特點,能夠自動過濾不需要的信息。一旦看準了東西就議價出手,沒什麽東西的時候不會在古玩市場裏流連瞎逛……

可不管是老鷹還是老狼,在鬼市開市的時候,他們都會出現在這裏。你想要淘個大開門的好物件,概率最大的地點就在鬼市上。

即便是在楊靖傳過來的原本時空,每到周末潘家園開鬼市的時候,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老鷹和老狼就都會鉆出來,湊到鬼市上去淘寶。

雖然現在還沒有開門,可此時市場外面的潘家園路上已經聚集起了最少上千人。楊靖把背包翻過來掛在胸前,跟著人流慢慢的從西向東走。

走了沒多遠,楊靖就被一個地攤給吸引住了。這個地攤是一個典型的遊擊隊地攤,地攤老板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個頭不高,他的攤是一個大約二乘二的塑料布,一盞電瓶燈擺在攤子跟前,一個從手電筒上拆下來的小燈泡散發著昏暗的光芒。

攤子雖然不大,但上面擺放的東西確實不少。攤子的一半擺放的是完整的瓷器,另外一半則是一些碎瓷片。

此時攤子跟前有三四個人正在駐足,其中一個身穿中山裝的老年人手裏正拿著一個盤子在那裏仔細的觀看,周圍的幾個人都不吱聲,只是在看著那位老人看那個盤子。

吸引楊靖的,正是這位老人手裏的盤子。

這裏的燈光雖然昏暗,但在楊靖這個位置,那位老人手裏的盤子卻是能看的聽清楚的。最吸引楊靖的不是這個盤子的大小和器型,而是這個盤子中那遍布的“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