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初抵94年(第3/3頁)

沒錯,這個盤子哪怕在昏暗的燈光下,依然能夠隔著兩三米就能看清楚上面遍布的“裂紋”。那些裂紋極為清晰,遍布整個盤子,乍一看,就好像一個盤子被摔得粉碎,然後又用膠水粘合起來一般。

楊靖當然知道這個盤子絕對不是用膠水粘合起來的,因為在華夏的歷史中,有一種大名鼎鼎的瓷器就呈現出這種典型的特征,這種瓷器的名字就叫“哥窯瓷”。

在華夏的瓷器史中,宋代的瓷器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更是華夏瓷器史上最璀璨的五顆明珠。

宋五窯中的哥窯瓷,就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金絲鐵線”,也就是瓷器的表面看起來就好像是破碎的一樣。

事實上,哥窯瓷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當時的制瓷師們故意而為之的。

南宋時,處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在浙省龍泉建窯制瓷,哥哥建造的窯為琉田窯,又名哥窯,弟弟建造的窯則為龍泉窯,又名弟窯。

哥哥在燒制瓷器的時候,因為瓷胚和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其紋片如網交織、如冰破裂。然後再用墨汁、茶葉汁、沒食子酸等有色液體為著色劑人工從裂紋中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很深,就形成了金絲鐵線。

這種著色手法,大紋片由於粗而深,著色劑很容易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紋片由於細而淺,著色劑不容易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較淺。深色紋片與淺色紋片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網絡,裝飾效果很強。

這就是哥窯瓷最著名的一個特點。

而現在,在那個老人手裏拿著的,似乎就是一件極為罕見的哥窯盤子。

當然,楊靖也知道,那個老人手裏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拿的是真正的哥窯盤子,而應該是一個“傳世哥窯”盤子。

哥窯雖然名列宋五窯之一,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哥窯瓷卻是從來不曾出現過的,現在在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哥窯瓷,大都是從清宮中流傳出來的。而且這些瓷器因為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征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就連清宮宮中都把這種哥窯瓷稱為“哥窯”的傳世品,因此後世鑒賞家也稱其為“傳世哥窯”。

可即便不是真正的哥窯瓷,哪怕就是一個傳世哥窯,其價值也是難以估量的。

楊靖也只是在圖片上見過傳世哥窯,真正的傳世哥窯楊靖也是從來不曾見過。

結果哪兒想到穿越過來還沒有一個小時呢,一個看起來就好像是大開門的傳世哥窯盤子就這麽出現在自己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