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小說

在華夏有句俗話,叫做凡事要留三分余地,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要趕盡殺絕,以便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但還有一句話,叫做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所以華夏人的處世哲學很有意思,往往就是兩條互相對立的觀點,卻也能夠自圓其說。

不過這兩句話到底應該怎麽學以致用,那幾只能是存乎一心了。

但就郭大路的性格而言,他最喜歡的那就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戰鬥,對於敵人那是絕不留情,都是你的敵人了,自然用不著網開一面。

杜斌這個人,郭大路本來對他沒有什麽成見,但他三番五次的向郭大路發難,一有機會就對郭大路展開攻擊,搞的好像跟郭大路有血海深仇似的,這就令人討厭了。

現在郭大路見他連自賣自誇,大言不慚的說他以往拍的片子比如今這部《羅馬假日》都要好,頓時被這哥們的厚臉皮給驚住了,尼瑪,連這話也敢說?

縱觀異界電影史,文藝愛情片中,上百年來,成千上萬部作品裏,能超過《羅馬假日》的電影絕不會有一掌之數。

杜斌充其量也就是一個不得志的文藝片導演,而且還是以拍華夏的陰暗面來討好老外,本身就是一個投機取巧之輩,導演能力一般般,也就是一個做記錄片的水平,他如今說自己的片子比《羅馬假日》還要好,在郭大路看來,這家夥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此人當導演多年,根本就沒有拍出什麽像樣的東西來,可偏偏自命清高,整天陶醉在虛無縹緲的想象之中,覺得什麽都是自己的好,看別人則是看什麽什麽都不順眼,即便是四處碰壁卻依舊覺得自己了不起。

華夏的影視界中,這些年有這麽一個主流觀點:要想自己的片子獲獎,那就多拍一下自己的國家的陰暗面,以這種陰暗中發生的事情來揭露出華夏政府的黑暗與華夏國民的劣根性。這樣的電影拍出來之後,只要不是拍的很差勁,往往就能在國外獲得獎項,而且有的還能獲得分量很重的大獎。

這種情況的產生,與西方世界對華夏形象的宣傳有著很大的關系,一直到現在,百分六七十的西方人,還都以為如今的華夏依舊處於極其落後的局面,很多西方媒體都在醜化中國人的形象,甚至對中國這個國家也是百般汙蔑,對中國進行妖魔化。

有人曾在西方做過街頭采訪,很多外國人根本就不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連一個中國城市的名字都說不上來,對於中國的人口,經濟、生活習慣什麽的,完全是一抹黑,啥都不知道。

就宣傳教育而言,華夏比西方國家可要開明多了,但就因為宣傳教育的不同,華人習以為常的一些東西,在西國家民眾眼裏卻是極為古怪。

比如在華夏,隨便找個人都能說出西方著名國家的首都、代表性城市、以及這些國家相關的歷史,可在西方,卻很少有人對華夏有過細致的了解,他們甚至連夏國的首都在哪兒都不知道。

很多外國人知道都是什麽呢?

他們知道中國人什麽都吃,吃貓吃狗吃長蟲,吃老鼠,吃蛤蟆,吃蟲子,天上地幾乎就沒有中國人不能的。而且中國人還吃草藥,也就是草根樹皮熬制的湯藥,而在西方文化中,只有巫師才會用草根樹皮蟲子等稀奇古怪的東西熬藥,所以很多中國人的形象都被他們妖魔化了。

再加上有部分國人出國的時候確實不怎麽注意個人形象,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在飛機上脫鞋晾腳,這些動作確實也拉低了國人的形象。

而且西方媒體對華夏的報道很多都是扭曲的故意醜化的報道,好的事情幾乎不說,負面的消息卻是故意誇大。而這種負面消息的報道,甚至能影響華夏人對自己國家的判斷,這是令人極其悲哀的一件事情。

文娛界是被西方文化最先滲透的一塊區域,如今很多從業者的思維都是西方化的思維,甚至連價值觀都是西方人的價值觀,而且還是那種歧視自己看不起自己國家的畸形價值觀念。

就像杜斌,他雖然有文化有學歷,但思想上卻被西方文化所主導,因此最喜歡找自己國家的陰暗面,並且以在國際上揭開國家的傷口為榮,為了討好國外的電影評論人員,不遺余力的黑化自己的國家,然後便得到西方電影節的青睞,於是就能拿到獎杯獎牌,回到國內之後,也就成了著名導演。

郭大路最看不起的就是這種玩意兒,以抹黑中國人的形象來給外國人舔菊,這種連自己的國家都不當回事的人,簡直是一坨屎都不如。

他本來對杜斌不太了解,一開始就知道他是一個搞文藝片的導演,還被廣電封殺過幾年,本來以為這家夥是個像自己這樣,敢跟電視台硬肛的漢子,結果這兩天了解之後才發現,原來這還是個吃裏扒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