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3/6頁)

那時候她還只是十二三歲的半大孩子,現在她可是接近十六歲的大人了,下地掙工分能得六七分了……奶奶居然不讓她掙工分減輕家庭負擔,反而還同意她上縣城讀書?

每個月雷打不動要交好幾斤糧不說,還要錢,買書買牙膏買手紙,哪一樣單拎出來都是要花不老少錢的啊,不止不能給家庭減輕負擔,還加重大家負擔,讓全家大人養著她,供著她?

跟她玩得好的三個好朋友,都是大河口公社下其他幾個生產大隊的,連初中結業考試都沒參加就被家裏人催著回去掙工分呢!

春苗覺著,現在的她像踩在棉花上,美麗而幸福,但又擔心一步不慎,她就會從棉花上摔下去,摔得分不清東南西北。

“只要能考上,隨你念到哪兒,咱們家就供到哪兒。”

春苗激動得聲音都變了,“真的嗎?奶奶,我……我……”

崔老太擡手制止她的結結巴巴,這個大孫女作為家裏第一個出生的孫輩,幾乎從小就是在她懷裏捂大的,可性格卻沒得到老太太半分真傳,溫柔膽小,畏畏縮縮放不開手腳,一點也不像下頭這六個妹妹。

“我把話撂這兒,你們誰有本事讀就讀,哪怕讀到北京,我也供!”

這擲地有聲的話,仿佛給崔家七個孩子畫了一道保命符,以後啊,除非她們自個兒不願讀,否則誰也不能讓她們失學,輟學了!

崔老太雖然不滿她的溫吞水脾氣,但疼愛是真的疼愛,“我聽你四嬸說,你學習好,我說出去也有面子……高中必須好好學,即使以後回來種地,家裏也會想辦法給你弄個工作。”

這年頭,城市戶口畢業的初高中學生,得下鄉插隊,滿兩年後方可回城參加戶口所在地(街道辦)組織的招工,哪怕是革委會主任,縣委書記家的孩子也得插隊。而農村學生則直接回生產隊參加農業勞動,城裏招工基本不會面向他們,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在村小學當個代課老師。

崔家所有大人已經想好了,孩子們不能回來種地,必須進城當工人。

劉惠趕緊推了推閨女,“還不快謝謝你奶,還有你四嬸,以後畢業找工作還得靠你四嬸呢。”她頓了頓,討好的看向黃柔,“聽說學章現在是縣供銷社書記,咱們春苗以後要也能進供銷社就好了,你看哪天問問他,能不能給安排一下?”

那樣的話,連高中也不用讀啦!不就賣東西嘛,會稱重會找補錢就是了,讀那麽多書幹啥?

她都聽說了,那些城鎮戶口有關系的,初中畢業就能參加工作。他們老崔家現在怎麽說也算“有關系”那一掛了吧?書記都是他們家姑爺呢!

要是能去供銷社站櫃台,那得多風光呐!到時候全牛屎溝全六甲村甚至整個公社都知道,她劉惠的閨女在供銷社站櫃台,她走路都能帶風呢!

黃柔為難道:“事情不是大嫂想的這麽簡單,戶口和組織關系在那兒卡著呢,他也沒這麽大的人事任免權……”

劉惠撇撇嘴,“害,阿柔你別欺負我土老帽不懂,其實我知道,書記比主任大呢,他現在就是整個單位最大的官兒,安插個自家侄女進去,也就動動嘴的事兒。”

黃柔跟她說紀律,說原則,她就一口咬定“一把手權利大”,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崔老太聽著聽著,眉頭越皺越緊,到最後聽她居然說要“我看你幺妹以後他給不給安排”,老太太終於怒了,一巴掌將桌子拍得“嗡嗡”響,“放你娘的狐狸屁,幺妹怎麽能去站櫃台?她可是要當大專家的!”

眾人憋笑,五六歲的小毛孩,當啥專家?

吃貨專家嗎?

“你口口聲聲說他當書記權利大,沒看見他親哥親嫂子都還在地裏刨食呢,你算人家哪門子的‘一家人’?”

這可真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啊,劉惠嘴唇蠕動,再也無法反駁。崔建國給她腿上擰了兩把,低聲警告:“再廢話就滾回六甲村去,不是口口聲聲你娘家好嘛?”

提到娘家,劉惠立馬變成癟了的氣球,垂頭喪氣。

好容易安靜下來,王二妹推了推春暉,“咱們春暉這次也參加全市統考了,過不了幾天出成績,到時候也去公社上學,跟春苗一樣。”

她總覺著,自家春暉比春苗聰明能幹,春苗都能得這樣的待遇,那她家春暉還不得更好?供銷社她也倒不是那麽看得上,畢竟除了福利好,工資也不高,她就想把閨女安排進煤廠。

王大姐和曹姐夫,一年不知能掙多少錢呢!大房子電視機電話機,哪一樣不比站櫃台強?關鍵吧,女孩子的工作不止是工作,它還是一個平台,一個起點。在供銷社的女人嫁什麽樣的男人?在煤廠當領導又嫁什麽樣的?

不得不說,王二妹想的,確實比劉惠“長遠”多了,也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