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3/6頁)

當場就把黃柔說愣了,她一教語文的,居然沒想到!

這丫頭,真不是一般聰明。

全書一共222篇古代散文,她花半個月就認認真真看完了,《師說》《陋室銘》《陳情表》《滕王閣序》都是媽媽幫她用鉛筆圈出來的,以後上中學要學的必讀篇幅,可她讀過幾遍也就興致缺缺,她最喜歡的還是這篇《三槐堂銘》。

第一遍,她只是當歷史故事來欣賞,尤其“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的名句,她能讀好幾遍,甚至默默的嚼碎在嘴裏,咽進心裏,寫作業的時候忽然順其自然就能引用出來。

嗯,語文老師一時半會兒還不知道她從哪兒引用的。

第二遍,她會去搞清楚裏頭的“魏國公”“晉國公”“懿敏公”是何許人也,生平事跡如何,有沒有什麽代表著作,她當拓展性故事書來讀。

第三遍,她開始真正思考蘇軾想要闡述的家風家教,因果報應關系……嗯,雖然有些地方她還是不太懂,但媽媽說了,她年紀還小,不太懂也沒關系,思考過就行,不必要太在意結果。

“作業寫完了?”忽然,那位花白頭發的伯伯不知什麽時候來到她的身後,笑眯眯的問。

“是的。”哼,我知道你們是來找我爸爸麻煩的。

老人嘴邊的紋路有點深,他看了看桌上攤開的書,“你看得懂嗎?”

“看不懂,可我當故事書看呀。”小地精在心裏撅著嘴,可面上不能帶出來,因為這些都是來找麻煩的人。

老人又笑了,“哦?那你說說,最喜歡哪個故事呀?”

“這個《三槐堂銘》。”

老人更吃驚了,他剛來查顧學章,他閨女就在他面前看三槐堂,要說不是大人教的,他還真不怎麽信。因為這丫頭看著憨憨厚厚的,比別的十三四歲的姑娘還老實和幼稚,再聯系她的年紀,怎麽可能看得懂這麽生澀的古文?

就是他,也是人到中年才能讀懂蘇軾的文章。

顧學章教孩子在他跟前這樣表現,未免有點班門弄斧。

他唇邊的紋路淺了兩分,“那你說說,這是個什麽樣的故事?”

於是,幺妹噠噠噠把三槐堂的故事說了,這是山西王氏一族的祠堂,當年先祖王佑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待人至信至義,可惜因為性格太過直爽容易得罪人,雖功績偉岸,卻始終未當上最讓人敬佩的宰相。晚年時期在祠堂親手種下三棵槐樹,寓意將來子孫後代中必有位列三公之輩,後人常用來形容先人積善成德,子孫方能福運綿綿的因果規律【1】。

她口齒伶俐,娓娓道來。雖然不是特別明白這種因果關系的內在成因,但她知道,一個人只要做好事,做好人,他(她)的子孫後代就能得到福報,就能幸福。

就像奶奶說的,她這只小福星能夠出生在崔家,就是因為崔家祖先做了好事兒,許多好事兒!

“善惡之報,至於子孫……是這個意思吧?”老人笑眯眯的,他沒想到,這丫頭居然真能看懂!

“對呀,我爸爸做好事,還把做好事的優良傳統延續下來,所以我也是個好人。”她吐了吐舌頭,很不好意思的補充一句,“所以呀,伯伯你看我是好人,我爸爸肯定也是好人的呀!”

老人哈哈大笑,小丫頭,在他跟前還想上眼藥呢?可就是這份笨拙純真的心,才是最感人的。

如果她說得滴水不漏,不著痕跡,那才是最可怕的。

這樣一會兒聰明,一會兒原形畢露,才是孩子該有的原始的純真。看得出來,雖然不是親生的,可父女倆感情不錯。

“那我問你,你爸爸平時下班都幹啥?”

幺妹偷偷往客廳看了一眼,見他們還在說話,沒注意這邊,才小聲道:“伯伯你要聽真話還是假話?”

“哦?先說假的我聽聽。”

“我爸每天下班回來就看報紙,練毛筆字,種花逗鳥,像別的爸爸一樣。”

老人又笑了,“那如果真話呢?”

幺妹又往外頭看了一眼,以更小的聲音道:“我爸爸買菜擇菜洗碗刷鍋洗衣服,還會掃地拖地……除了不會切菜炒菜,我爸啥都會幹嘞!”

她驕傲的挺起小胸脯,這是她最自豪的爸爸,也是其他阿姨最羨慕媽媽的地方,爸爸常抱怨說別的叔叔都說被他“害慘了”,讓她們以後別把他幹活的話往外說,招人恨。

老人愣了,顧學章這個年輕人,在紅星縣時他就知道,還是他主動要求把他調去物資局的!可惜人還沒調上去,他就病了,去省醫院幹部療養科住了半年多,後來組織照顧他身體不便,沒有再把他調回陽城,而是就在省城安置,去了陽城市駐書城辦事處主任。

相當於是陽城市在省城的門面單位,平時工作清閑,主要負責業務就是陽城市在書城的各種物資采購和接待。所有陽城市去進修或者開會的幹部,都會在辦事處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