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京城演藝圈的新勢力

參加的飯局多了,就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林子軒由此對京城演藝圈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是由各種小圈子混雜而成的微型江湖。

基本上有以下幾個圈子組成。

部隊文工團和地方文藝團體,這是較為籠統的區分,這時候軍人受到尊重,部隊文工團的成員都有軍人的身份,很多歌星和演員都是文工團出身。

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和話劇演員也有不同的圈子,這主要是看在什麽單位工作。

還有學校組成的圈子,戲劇學院、電影學院和廣播學院,以及其他藝術院校,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戲曲界和相聲小品演員等等,這也是京城演藝圈的一份子。

華國其他地方來京城闖蕩的北漂一族也是個圈子,他們互相照應,彼此幫忙。

這些圈子交錯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體上聊幾句就能找到彼此都熟悉的人物,大家都在四九城混日子,對各種圈子裏的成員和掌故門清的很。

對於外人來說,想要進入這些圈子並不容易,首先你要有這個資格,得到認可,其次就是有熟人介紹,否則也就不是圈子了。

這時候的演藝圈風氣尚好。

所謂的圈子大抵上是前輩提攜和照顧後輩的一種方式,大家時不時的聚在一起,聊聊演戲的經驗和最新的消息,能夠增長見聞和拉近關系。

林子軒入行一年,算是京城演藝圈的新人。

在他身邊同樣有一個小圈子,這就是以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為主的一群人,不過他們這群人在京城演藝圈還屬於小字輩。

葛優和馮小剛雖然在演藝圈混了不少年,卻一直沒有混出名堂。

張國立在蓉城算是個腕,但在京城屬於粉嫩的新人,還沒有打開局面。

他們這群人和其他圈子有交集,論起來大家都有淵源,比如葛優和馮小剛有部隊文工團的關系,葛優家的老爺子是電影圈的前輩。

林子軒畢業於京城廣播學院,也會混在廣播學院的圈子裏。

這個小圈子以前或許不太惹人矚目,不過隨著《編輯部的故事》的熱播,讓他們在電視圈裏嶄露頭角,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相較於葛優的一炮而紅,林子軒和馮小剛這種搞幕後工作的就低調許多,只有真正的圈內人才會重視他們。

尤其是林子軒,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寫了三部熱播的電視劇,《渴望》更是紅遍全華國。

這怎麽都算是奇才了。

以前林子軒是在做自己的事,交際的圈子比較窄,現在擴大了交際圈,認識了不少圈子裏的前輩,得到了認可。

不少演藝圈的前輩認為林子軒他們這個小圈子敢想敢幹,打破傳統,是一股新勢力。

當然,這是一種善意的勉勵。

林子軒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還只是在電視圈有了點名氣,在電影圈還是個不折不扣的新人,想要在這個演藝圈混出名堂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比如他們琢磨出的這個《大撒把》的本子,藝術中心沒有錢投資,只能找電影廠合作,在京城也只有京城電影制片廠會拍攝這種略帶文藝的劇情片。

如果政策放開,他們自己辦一家電影公司,那也要到處拉投資,組建劇組和後期制作都需要人脈,還有審核和影院放映的環節。

只要不是拍攝地下電影,就要把正規程序摸清楚。

說到底,他們缺少制作電影方面的經驗,這是新人都會面對的問題,還需要繼續學習。

這段時間,他們這個小圈子加入了兩位新人。

陳小藝帶著兩個女孩子不時會過來聚聚,一位叫做徐帆,一位叫做江姍。

她們三人在戲劇學院是同班同學,畢業後都分配到了京城話劇院,在做話劇演員的同時朝著影視行業發展。

徐帆比較安靜,看起來是個有主見的人,江姍性子活潑,透著江南女孩的靈秀。

“你們話劇院忙不忙?”林子軒關心道。

“我們剛工作,還在實習階段,單位的大戲輪不到我們,只能演一些小角色,空閑的很。”陳小藝略帶抱怨地說道。

話劇行業比影視行業更為保守,講究論資排輩,剛進單位不可能馬上就能讓你當主角,給你開一台大戲,那不現實。

即便是陳小藝這種已經走紅的演員也不行,這就是規矩。

就像林子軒在京城廣播電台一樣,前三個月基本上都是打雜,表現好了才會有機會。

“沒事,讓小林給你們寫本子演電視劇。”馮小剛出餿主意道。

“有本子也沒錢拍,今年咱們的預算差不多了,只能等明年了。”林子軒搖頭道。

拍完《我愛我家》這部戲基本上就到年底了。

藝術中心目前來說處於盈利狀態,不過花銷也大,要改建攝影棚,添置拍攝設備,還要買一輛面包車,不然拍攝外景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