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和過去告別

客串這種事在京城演藝圈很常見,就是互相幫忙的事兒。

《編輯部的故事》就有不少的演員客串,這主要還是看劇本本身怎麽樣,大家有沒有這份交情,願不願意捧場。

這一次的陣容有點大,和《京城人在紐約》這部劇在圈子裏的知名度有關。

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未拍先火,引爆了京城演藝圈的話題熱度,就算是大導演拍攝的電影也沒有這麽引人關注。

首先是150萬美金的總投資,折合850萬人民幣,這麽多資金夠拍一部大制作的電影了。

米佳山拍攝《頑主》的時候資金只有80萬,這是華國的小成本電影。

在這個年代,即便是大導演的大制作也不過是一千萬左右的投資。

其次是姜文的加入。

作為目前華國的一線男演員,姜文的性子比較傲,一直在電影圈發展。

以前不是沒有人找他演電視劇,不過他一直覺得電視劇的档次太低,沒辦法展現他的聰明才智,不過癮,不願意演。

他承認當時看劇本是想找個理由拒絕林子軒和馮小剛,畢竟馮小剛打過那麽多次電話,不好一見面就開口拒絕。

他想的是速戰速決,否則也不會連杯水都不給客人倒了。

沒想到他被劇本吸引,看完後覺得還不錯,這才決定接了這部戲。

還有藝術中心的這塊招牌,或者說林子軒這個知名編劇,種種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京城人在紐約》成為1992年最值得期待的劇集。

這個期待不是觀眾的期待,普通觀眾還不知道這回事呢,而是演藝圈的期待。

這時候大家對宣傳不怎麽重視,也不會花錢在報紙上打廣告,否則《京城人在紐約》早就霸占娛樂圈的新聞頭條了。

正因為以上幾點,才能吸引不少明星前來客串捧場,並不是光憑著林子軒的個人魅力。

京城電影制片廠對此樂見其成,有了這麽多明星客串,以後電影放映的時候就是個很好的噱頭,能吸引觀眾進入影院。

想想看,到時候在電影海報上把所有明星的名字都寫上,該有多麽震撼。

結果觀眾進去一看,的確有那些明星,不過只是露個臉,連句台詞都沒有。

好在這片子本子好,還有葛優和徐帆,質量上有保證,應該不會被罵。

對於《大撒把》這種小眾的文藝片,能夠不賠錢就不錯了,先把觀眾糊弄進影院再說。

再說,在京城國際機場拍攝比較麻煩,要向機場方面申請,等待批準,能夠一次拍攝兩部劇集省時省力,還能為以後留下一段軼聞趣事。

拍攝完機場送別的戲份,《京城人在紐約》劇組就要準備前往美國了。

劇組不是一起去,而是先去一撥人做前期的籌備工作,第一撥包括各位主創人員。

林子軒和馮小剛打前站,負責解決劇組的生活問題,找尋合適的拍攝場地,疏通當地的人際關系,為劇組後續的拍攝提供便利。

等到前期籌備結束,攝制組的其他成員才會來美國進行拍攝。

這麽做是為了省錢,別看這部劇投資那麽高,美國的消費水平也不低,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不能丟,能省則省。

姜文也會一起去,他打算在拍攝前到美國體驗生活。

比如到中餐館刷盤子,到華人在美國開辦的制衣廠實習,還要觀察華人在美國的生活狀態,如此才能精準的把握王起明這個人物。

像他這種演員不缺少創造力,缺少的是對生活細節的把握,對於沒有在美國生活經驗的姜文來說,這個過程很有必要。

這時候的演員對角色很認真,不糊弄。

有些演員會到農村生活,到工廠做工,到部隊鍛煉,就是要在演戲的時候能夠傳神。

什麽是“傳神”,說白了就是演什麽像什麽,不是外形像,而是內在的神韻像。

林子軒給姜文一個月的時間體驗生活,一個月後正式拍攝。

經過這些天的接觸,他發現姜文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有學問,講道理,並沒有外界傳聞的那麽難伺候,前提是你要能說服他。

只要你能說服他,他就會聽你的,不過這基本上很難。

馮小剛也是個很聰明的人,但在和姜文的爭論中幾乎沒有贏過,可以說是完敗。

“我最想聽到姜文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錯了’。”馮小剛不服輸道。

林子軒就不會和姜文爭論,他覺得姜文說的有道理就答應下來,弄得姜文很郁悶。

姜文其實是想在爭論中激發更多的靈感,可惜林子軒不給他機會,因為林子軒知道爭論到最後還是要按照姜文說得來,沒必要浪費口舌。

總的來說,和姜文交流比較辛苦,還是把這個機會讓給馮小剛吧。

當然,在一些沒有道理的事情上林子軒絕不松口,這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