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常客

辦完開業儀式,好夢公司今年的工作告一段落。

由於《炊事班的故事》中那幾名演員要參加春晚彩排,電視劇的拍攝暫停下來,過了年繼續,只剩下兩三集的內容,不用太趕進度。

忙碌了一年,也需要放放假,緩一緩。

接下來的時間,林子軒推掉了不少飯局,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接送慕姍姍上下班。

早上把慕姍姍送到華國電視台,然後開車到雙方的父母家裏,看看有什麽要幫忙的,或者就是坐下來說說話,聊聊天。

自己開公司就是好,不用按時上班,可以自由的支配時間。

有時候他就在華國電視台待著,坐在下面當一回觀眾,看著春晚的彩排。

他是華國電視台的常客了,熟人很多,台領導都認識他,在裏面進進出出的也不會有人管,一些節目組的編導甚至會和他談談節目策劃的事情。

慕姍姍在《我在美國的180天》這本書裏提到了不少舊事。

像是《方大綜藝》的開播,雖然只有寥寥幾筆,寫的不很詳細,卻讓人看到裏面有林子軒的影子,包括《文化訪談》也是林子軒一手策劃。

這讓他在華國電視台內部小有名氣。

當然,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個原因是因為他畢業於京城廣播學院。

毫不誇張的說,在華國電視台工作的人員大多都畢業於京城廣播學院,一個是專業對口,還有就是這是國家分配的結果。

電影學院的學生分配到各大電影廠,廣播學院的學生歸廣播系統管理。

在華國電視台,京城廣播學院畢業的學生組成了一個圈子,他們占據了各個重要的崗位,雖然內部也有矛盾,但總是一致對外。

對林子軒來說,這些人都是校友,很容易混進這個圈子。

這兩年,華國電視台做出了不少改變。

綜藝類節目越來越豐富,新聞類節目變得鮮活起來,不再那麽呆板。

比如早間大型新聞類節目《華國時空》,更為專注於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這次找林子軒的人是華國電視台新聞評論部主任孫玉聖,新聞評論部剛剛成立,在華國電視台二樓的一個角落裏辦公。

《華國時空》正是孫玉聖一手策劃和制作,在1993年5月播出,受到觀眾的歡迎。

他們想要推出一档新聞類訪談節目,類似於慕姍姍主持的《文化訪談》,深度解析和評論當下社會上發生的新聞熱點。

由於林子軒提出了《文化訪談》這個創意,就被孫玉聖找過來問問意見。

慕姍姍的《文化訪談》雖然也緊跟時代潮流,不過時效性不強,偏重於事件後面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節目不能采用《文化訪談》的模式,新聞講究時效性,要用最快的速度反映社會問題,針對性更強,不要光是在演播室采訪,還要有現場記者的采訪,進行互動。”林子軒說著自己的意見,“新聞媒體要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不能光說好話,更要揭露社會上不良的一面。”

“這當然,我們做這档節目就是要進行輿論監督,為老百姓說話。”孫玉聖沉聲道。

這档節目叫做《熱點訪談》。

林子軒離開新聞評論部,返回春晚彩排現場,此時離除夕夜還剩下三天時間。

在候場區,他看到一個女孩正準備登場彩排,這女孩他認識,是一位挺有名的歌星,叫做王靖紋,或者叫王霏。

王霏是京城人,後來隨父母移居到香港,在香港唱歌出了名。

這一年的王霏很紅,紅到她自己都很煩惱,我怎麽會這麽紅。

她出專輯,演影視劇,拿獎拿到手軟,她的歌曲在內地和港台廣為傳唱,風頭正盛。

按照香港歌壇的叫法,她被稱為歌壇小天後,她正走在登上天後寶座的路上。

今年的春晚因為導演的藝術追求,港台歌星沒有人過來。

港台歌星和大陸歌手參加春晚的目的不同,大陸歌手會認為參加春晚是一種榮譽,港台歌星一般來說都是為了發展自身的演藝事業。

所以,面對真唱,他們不會選擇冒險,即便是有實力的歌手也不例外。

春晚節目組能把王霏請過來應該下了一番功夫,還有三天就是除夕夜,這時候才來彩排算是非常晚了,其他歌手半個月前就在準備了。

林子軒坐在觀眾席上,看著王霏登台,樂隊伴奏,這是真正的現場樂隊。

王霏唱的是她的成名曲。

林子軒相信這位準天後的實力,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沒準備好,還是有點緊張,總覺得她唱的和樂隊不太合拍。

王霏準備了三首歌,唱完就下場了,其他演員還要彩排呢。

等到慕姍姍忙完,兩人一起回家。

“以前節目單裏好像沒有王霏吧,怎麽突然過來彩排了?”林子軒好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