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投稿

京城的三環路邊,有各種密密麻麻的樓房,在一片家屬樓內,有一處白墻紅頂的小樓。

從外邊看,根本弄不清這棟小樓是幹什麽用的,既沒有掛牌子也沒什麽人進出,顯得很神秘,只有走進去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家電影公司。

這是姜文給自己的電影公司找的辦公地點,公司的名字叫做陽光燦爛制作公司。

目前,公司的資料剛剛申報上去,營業執照工商局還沒有批下來,這兒暫時還不能開業,不過已經開始裝修了。

“這邊我準備弄個放映室,要豪華的那種,不能太寒磣了。”姜文指著一個大房間介紹道,“那邊是剪輯室,我受夠那種手搖式的機器了,要從德國買一台新式的。”

“姜哥,你這個攀比思想很嚴重啊,一看就是照著張導的布局來的。”林子軒取笑道。

張藝謀在京城郊區有自己的工作室,裏面有拍攝電影用的各種器材。

在華國內地的電影導演裏,算得上奢侈了,如此能配得上他國際大導演的身份。

姜文顯然眼熱了很久,這次能有機會擁有自己的工作室,肯定要比張藝謀的更好。

他覺得這是作為導演必須的裝備,如果以前有這些東西,他就不用為了後期制作又是跑柏林又是跑東京了。

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經歷讓他有了危機意識,總覺得什麽東西都要是自己的才好。

“這怎麽能是攀比呢,要是一個導演沒有這套設備,工作起來多不方便。”姜文辯解道,“打個比方說,如果來了國外的投資商,看了這些器材,人家會覺得咱們是專業的,投資也會爽快的多,這是門面啊。”

“光是這棟小樓,還有你說的那些拍攝器材,沒有上百萬拿不下來吧。”林子軒估算道。

“賺錢不就是為了花麽,你們好夢公司就是太摳門了,連個像樣的放映室都沒有,投資商怎麽可能對你們有信心。”姜文反駁道。

林子軒想了想還真是,好夢公司還是個空架子,《甲方乙方》的後期制作用的是京城電影制片廠的剪輯室。

倒不是他們不想添置器材,而是習慣了勤儉節約。

林子軒和馮小剛是拍電視劇起家的,拍電視劇資金少,不可能像拍電影那麽奢侈,需要精打細算,就像拍攝《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他們還去垃圾場撿過道具呢。

他們的原則是能用別人的東西,就不自個掏錢。

這個優良傳統不能丟,不過也需要適當的闊綽一些了,不然沒有一家電影公司的氣象。

姜文是敗家慣了,有錢就用,沒錢就四處找錢,現在過的也挺好。

只能說,各人的性格不同,或者說各有各的活法。

姜文是從導演的角度考慮問題,林子軒則是從制片人和老板的角度思考。

兩人在樓裏逛了一圈,姜文講了他的規劃,並表示這兒將成為他電影的起步基地。

“下回拍什麽,有想法了麽?”林子軒詢問道。

“那家法國電影代理商打電話過來,咱們的片子在歐洲賣得不錯,他們想投資我的新電影,我這還沒想好拍什麽題材呢。”姜文猶豫道。

這個圈子就是這樣,非常的現實。

你沒有名氣的時候求著別人投資,你有了名氣就是別人找上門來投資,姜文已經證明了他的導演能力,自然會有人願意投資。

“行了,姜哥,你慢慢想吧,我還有事呢。”林子軒說著就要離開。

他今天就是過來看看,認認路,他和姜文不同,事情多著呢。

“你那篇武俠小說寫好了麽?把稿子給我一份,我找找靈感,興許就能想到要拍什麽了。”姜文要求道。

姜文雖然對武俠片沒什麽興趣,不過卻相信林子軒的寫作能力,說不定就有感覺了。

“已經寄給雜志社了,等刊載出來我拿份雜志給你得了。”林子軒回應道。

他不需要把《臥虎藏龍》全部寫完再寄給雜志社,只要寫上幾萬字,加一個大綱就行了。

雜志連載雖然比報紙嚴格些,卻不會對作者有太多硬性要求,只要文章的質量不下降,字數方面倒是好商量。

在這個年代,作者的地位不低,尤其是像林子軒這種有了一些名氣的作家。

十月底,《古今傳奇》雜志社收到了一份稿子,編輯打開一看是一篇武俠小說,只有兩個回目,還附有一份說明。

說明中介紹了這部武俠小說是個長篇,如果受到讀者歡迎,還會寫前傳和後傳。

編輯覺得這人有些好高騖遠,你的小說還不一定會被雜志刊載呢,就想著前傳和後傳,感覺上有點可笑,不過當他看了下面作者的自我介紹後便不覺得可笑了。

林子軒寫了自己以前寫的小說,雖然不多,卻都有些名氣。

《頑主》和《活著》還被改編成電影,特別是《活著》,張藝謀的名頭還是很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