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提前下線

華影公司把《亡命天涯》的档期定在了十一月十二日,正好是禮拜六,明天不上班,大家晚上可以到電影院享受好萊塢大片帶來的刺激。

由於報紙上的爭論,京城的百姓大都知道這件事。

年紀大的人聽聽也就過去了,真正活躍的還是年輕人,他們喜歡新鮮事物。

看好萊塢大片無疑成了一種時髦,如果能帶著女朋友一起去看感覺會倍有面子。

不過買票成了一道難題,尤其是在京城,放映的影院不多,電影院外邊排起了長隊,電影票極為搶手,由此催生了票販子的出現。

票販子把一張15塊的電影票炒到了50塊,就這樣還供不應求。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現的。

說起來和新聞媒體的宣傳有很大關系,爭論越大越能引起觀眾的興趣,當然,好萊塢大片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誰都想看個稀奇。

“老哥,你能不能弄到內部的票子?那些票販子太不靠譜了。”林曉玲抱怨道。

“怎麽?你們電影學院的學生也有興趣?你們不是搞藝術的麽?”林子軒取笑道。

“我們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的,不去看看怎麽知道該怎麽批判。”林曉玲辯解道。

“別找借口了,我這兒可沒票,反正我看過了,也就那麽回事兒,沒什麽可看的,一點藝術性都沒有,不適合你們看,你還是該幹嘛幹嘛去吧。”林子軒說笑道。

“你蒙我呢,我們學院的一位教授提前看了,據說挺震撼的。”林曉玲不信道。

“我這兒有張票,是禮拜天晚上的,你要不要?”慕姍姍插話道。

“那嫂子你呢?”林曉玲不好意思道。

“我不愛看這類犯罪題材的片子,都是打打殺殺的,沒什麽意思。”慕姍姍解釋道。

“那謝謝嫂子了。”林曉玲高興道。

慕姍姍手裏的電影票是華影公司的人送的,前幾天《文化訪談》邀請的嘉賓正是華影公司的副總經理王贈夫,此人是一位改革派。

引進好萊塢大片是社會熱點,《文化訪談》自然不會錯過。

有時候,林子軒看到某個新聞,覺得有挖掘的價值,就會推薦給慕姍姍。

事實證明,這麽制作的《文化訪談》播出後,會產生不小的社會反響,或者是剛好和國家要下發的某個文件不謀而合。

這無形中增加了《文化訪談》的份量,這档節目總是能和這個時代的脈搏合拍。

華國電視台的同事知道慕姍姍的父親是文化部的官員,倒是不會有什麽想法。

“你真不去看啊?片子挺好看的,都審查過了,沒什麽太血腥的鏡頭,就是怕小孩子也去看。”林曉玲走後,林子軒詢問道。

“你又不去,我去幹嘛。”慕姍姍反問道。

“早說啊,我是不想看第二遍,再好的片子看多了也難受。”林子軒醒悟道,“要不這樣,咱們去支持國產電影得了,明兒晚上有幾部不錯的片子,我記得有部是愛情片,名字挺文藝的。”

為了狙擊《亡命天涯》,幾家電影制片廠拿出了自己廠子制作的電影。

這些片子在國產電影裏質量算是很好了,不過大多是文藝片和主旋律電影。

就這樣,在禮拜六晚上,當別人都興沖沖的去看好萊塢大片的時候,林子軒和慕姍姍前往西城區的一家影院看電影,票價是六塊錢。

和好萊塢大片需要排隊買票不同,這裏的觀眾並不多。

倆人走進電影院,放映廳裏連四分之一的位子都沒有坐滿,顯得空蕩蕩的。

他們挑了個位子坐下,等待著電影放映,不遠處有個女孩抱怨男朋友沒有買到《亡命天涯》的電影票,才不得不來看國產片。

林子軒和慕姍姍對視一眼,笑了笑。

兩個人來看電影,看什麽片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人在一起看,這就夠了。

電影開始,放映廳內安靜下來。

看得出,這部片子的導演下了一番功夫,不過還是有點老套了,要是在八十年代或許會受到歡迎,現在的觀眾可不會買賬。

這說明國有電影制片廠的體制陳舊,導演的思想僵化,不去學習新的東西,跟不上時代。

這還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問題。

如今好萊塢大片進入華國,逼著電影廠進行改革,逼著電影導演和演員們解放思想,否則就會被觀眾所淘汰。

電影放到一半,觀眾紛紛退場。

林子軒和慕姍姍看到最後,雖然結局早在意料之中,不過反正是消磨時間,難得的周末。

離開電影院,倆人去吃了宵夜,這才返回家裏。

隨著《亡命天涯》的上映,讓華國觀眾大開眼界,據說在看那場火車和囚車相撞的片段時,不少觀眾用手緊緊抓住椅子,緊張的不行。

無論是緊湊的故事情節,還是其中大量的特技鏡頭,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