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年年有今日

在慶功宴上,林子軒和在座的人一一打著招呼,碰到熟悉的人還要停下來寒暄幾句,不能讓人覺得被怠慢了。

這是交際應酬,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就避免不了。

其中最讓他重視的無疑是京城電影制片廠的廠長韓三平了,這兩年大家合作的很愉快,這種合作關系還會繼續下去。

從韓三平過來參加慶功宴就知道,他有著同樣的想法,否則找個人代替他來就行了。

在好萊塢大片的沖擊下,國有電影制作單位過的都不容易。

以京影廠為例,為了籌集拍攝資金,韓三平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四處找企業籌資,沒辦法,他手底下那麽多導演都等著開工呢。

國有企業的導演和民營公司的導演不同,他們不負責找資金,只負責拍片子。

這一年,京影廠總共拍攝了三十多部影片,這在全國的國有電影制片廠中產量算是高的了,可這些電影不少因為沒有档期,無法在影院上映。

就算是上映了,基本上都是一周遊,很難收回成本。

京影廠家大業大不假,但資源有限,每年只能主推四五部電影,其他的電影都是陪襯。

不像好夢公司,一年只制作一部電影,公司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方方面面都能打點到,不至於出現疏漏。

這就是國有單位和民營公司不同的生存之道。

國有單位可以廣撒網,拍攝多部影片,只要其中有一兩部票房大賣,就能彌補其他電影的虧損,民營公司只拍攝一部電影,一旦賠本,公司就可能關門歇業。

這都是不怎麽正常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民營影視公司還沒有發展起來。

韓三平挺羨慕林子軒。

如果去年《甲方乙方》的成功讓人覺得意外的話,那今年《不見不散》繼續拿到高票房就值得研究了,馮小剛和葛優證明了兩人的搭档具有票房號召力。

這種賀歲喜劇很有市場,觀眾買賬。

作為京影廠的廠長,韓三平不會像影評人一樣認為這種低成本喜劇庸俗,不夠藝術,在他眼裏,能夠賺錢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他甚至想過把馮小剛和葛優給挖過來。

葛優和京影廠的關系很深,他的父母都是京影廠的職工,父親是演員,母親是文學編輯,他從小就在京影廠長大,有著很深的感情。

京影廠就像是一顆大樹,京城演藝圈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和它有著關系。

馮小剛和葛優的組合,加上京影廠的全力支持,韓三平有信心打造一系列的精品電影。

這個念頭在《不見不散》獲得成功後就愈發的強烈了。

不光是韓三平有這種想法,其他影視公司也有,在商場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最近葛優收到不少劇本,其中不乏投資上千萬的大制作,即便葛優的片酬已經上漲到了一部戲五十萬,還是有影視公司想邀請他加盟新片。

馮小剛的情況差不多,請他導戲的公司多了起來,最好是他和葛優兩人一起。

這就是品牌效應,一旦發現這麽幹能賺錢,大家就一擁而上。

不過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部電影的基礎,劇本的重要性。

有的公司就是把《不見不散》的劇本稍微改動一下,把洛杉磯換成了香港,就敢號稱是《不見不散》的姐妹篇。

認為請一位香港有名氣的女演員和葛優搭戲對觀眾更有吸引力,成功的幾率更大。

他們只是想拍一些跟風的影片,借助葛優的名氣撈錢。

在這場慶功宴上,就有其他影視公司的老總,希望能和葛優打好關系,看起來熱鬧的場面,其實暗藏著不少的玄機。

很多公司為什麽創業的時候大家能同心協力,一旦取得成功就很快分崩離析。

那是因為創業的時候沒有人關注,成功了相當於置身在鎂光燈下,別人會不斷的研究,用各種手段拉攏,面對種種誘惑,誰還能固守本心呢。

林子軒明白這一點,想讓公司安穩,一個是交情,還有就是利益。

只要大家一起賺錢,賺的錢比外面的多,自然不會受到誘惑。

去年他提出分紅,葛優覺得公司剛開始盈利,沒必要這麽著急,先拿來拍片子再說,到了今年肯定要分紅了,不然說不過去。

按照好夢公司的業績,林子軒能拿到六十萬,葛優四十五萬,馮小剛三十萬。

如果加上他們的片酬,葛優和馮小剛這一年的收入都要超過百萬,他們給外邊公司拍一部戲應該沒有這樣的收益。

這個分紅暫時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要等華影公司把錢打過來才能兌現。

不過他們已經有了打算,林子軒出資五十萬,葛優拿三十萬,馮小剛拿二十萬,三人湊夠一百萬,在什刹海附近開一家叫做“不見不散”的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