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同的道路

京城電影學院向北一百米左右有一家酒吧,叫做黃亭子五十號。

酒吧的名字沒什麽特別,這條路就叫黃亭子路,酒吧的門牌號剛好是五十。

離酒吧不遠的地方是京城航空航天大學,在那兒有一溜的大排档,入夜時分,尤其熱鬧,周圍的群眾、學生和民工,三教九流,蜂擁而至。

悶熱的夏天,吃著大排档,喝著啤酒,極為痛快。

煙熏火燎中散發著孜然的香味,就著紅燜羊肉還能看到鬧事打架者的身影。

電影學院的學生是這兒的常客,賈章柯是其中之一,他正在和相熟的同學喝酒聊天,聊的都是和電影有關的事兒。

從香港回來後,他就在寫一部短片的劇本。

按照二十萬的資金,他寫的短片大概有三四十分鐘的長度,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

故事很簡單,一男一女談對象,兩人相愛很久,卻一直沒有在一起過夜,因為沒有房子,也沒有機會,這在當下是很現實的問題。

某一天,這男人的朋友出差,空出來一間房子,借給了這一男一女,讓他們能夠過夜。

短片講的就是這對男女在一起過夜聊天,彼此之間的愛情和信任。

賈章柯給這個本子起了個很文藝的名字,叫做《夜色溫柔》,這種文藝短片在國內沒有市場,國內的影院只會上映九十分鐘的長片。

他想走《小山回家》的路子,通過香港的電影公司進入國際院線。

在港台地區和歐洲的國家有藝術院線,專門放映小眾的文藝片,還能進行錄像帶銷售。

在拍攝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經過這幾個月和香港投資人的溝通,他們談好了拍攝計劃,做出了預算,挑好了演員,就等著把劇組組建起來,開機拍攝了。

相對於《小山回家》制作過程的粗糙,這一回更加的正規。

明天,香港的投資人會來到京城,一旦投資到位,這個項目就能啟動了。

想到這兒,賈章柯略顯激動,能夠重新拍片子的感覺很好,他覺得自己對導演這個行當有點上癮,就想把腦海裏的故事給拍出來。

他想到了林曉玲正在拍的片子,那部叫做《我們倆》的影片。

他看了拍下來的素材,覺得太過溫情,和他想拍的是兩個東西,他喜歡用冷峻的態度觀察世界,把人物置身於一種困境之中,然後看看這個人物對外界的反應。

或者外界對於這個人物的反應。

這種拍攝方式源自於歐洲的藝術電影,特別是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

賈章柯在電影學院學的是電影理論,對於世界電影史上的各大流派都很清楚,他熱衷於表現現實世界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困境。

他覺得自己和林曉玲走在不同的道路上,這很正常,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

對國內的電影行業而言,林曉玲的風格更為主流,而他則偏離了主流。

不過,在電影學院,大家其實更傾向於非主流的影片,崇尚歐洲的藝術電影,離經叛道會給他們帶來一種快感。

所以,他們會批評張藝謀等成名導演的作品,並以此為傲。

這一晚,賈章柯喝了不少酒,從大排档回電影學院的時候,路過黃亭子酒吧。

他和香港的投資人約好明天在這家酒吧見面,這樣比較正式,兩人不是好朋友,不合適直接帶到電影學院的宿舍談事情。

酒吧的氛圍不錯,價格便宜。

第二天,賈章柯在酒吧裏見到了從香港趕來的余力威,此人是一位攝影師。

兩人聊得不錯,決定先去賈章柯的老家看一看,回來再開始拍片子。

汾陽是個小縣城,和華國大地上其他的縣城差不多,賈章柯已經有一年多沒有回去了,這次回去感觸很深,縣城的變化很大。

改革的步伐從大城市推進到了小縣城,社會正在經歷著轉型。

以前的馬路不見了,城市重新進行了規劃,以前的市場不見了,全成了燈紅酒綠的歌舞廳,記憶中的事物在逐漸消失。

不光是縣城的變化,生活在縣城裏的人也在變化。

從外邊打工回來的人帶來了新的消息,娛樂行業在縣城裏興旺起來。

大家不再過著單調的日子,談論的熱門話題是誰在外邊發了財成了大老板,誰和歌廳的小姐好上了,誰家過不下去離婚了,縣裏的幹部貪了多少錢等等。

原本封閉的小縣城,人際關系正在發生著復雜的變化。

各種各樣現實的利益沖突正使得這個小縣城裏彼此之間的人情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

賈章柯來了感覺,他想展現社會變革在這個小城留下的印記,通過一個故事來表現這種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該如何破解這種精神上的困境。

他把原來準備拍的短片《夜色溫柔》拋在腦後,專心於腦海裏冒出的這個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