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內心戲

最先看到《小城之春》劇本的是馮小剛,林子軒和他提起過這個故事。

第一稿出來後馮小剛就拿去看了,還很粗糙,不夠完善。

林子軒以前寫劇本是按照自己記憶中的畫面來寫,比較平面化,就像是對一幅畫作進行解說一樣,很枯燥,沒有感情。

後來經手的劇本多了,學會了編劇技巧,加入了自己對劇情的理解,逐漸順暢起來。

這就是熟能成巧。

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他寫出大綱,由其他編劇做補充,他最後核查一遍,只要和記憶中的劇情相差不遠就行了,沒必要一模一樣。

劇本作為一部戲的基礎,非常重要,但在拍攝的過程中,導演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所以說,劇本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到了現在,林子軒很少親自寫劇本,不然公司裏的那些編劇豈不是沒事做了。

比如《沒完沒了》這部戲,他和馮小剛商量一個大概的方向出來,交給下面的人開會討論,想出各種好玩的段子。

有些段子在這部戲裏可能用不著,但放在其他戲裏興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劇本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一個人的功勞。

好夢公司的編劇會自己創作故事,只要寫出來的有意思,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林子軒會投資拍攝,一家公司不能只靠一兩個人支撐。

對於《小城之春》這個本子,林子軒親自操刀,寫出第一稿,再交給編劇完善。

他對這部影片非常重視,不想毀在自己手裏。

這和拍賀歲片不同,娛樂片裏少一段情節,或者多出幾個鏡頭問題不大,觀眾看娛樂片圖的是熱鬧和歡樂,不會吹毛求疵。

藝術片較為嚴謹,追求意境,一個多余的鏡頭有可能毀掉整部影片。

這麽說並不是要復制《小城之春》,那沒什麽意義,每個導演對藝術的理解都不相同,林子軒只是盡可能的寫出自己對故事的感覺。

由於閱歷的不同,每個人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感受都不大相同。

二十歲的人看《小城之春》,覺得女主角應該和青年醫生離開小城,追求自由和幸福。

三十歲的人會有一種難以決斷的感覺,女主角是離開小城追求自由,還是承擔起責任留在丈夫身邊,他們會陷入困惑。

四十歲以上的人能理解女主角的選擇,愛情和家庭,道德和誘惑,這裏有一個尺度。

一部好電影會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考。

馮小剛拍了三部賀歲片,正想著轉型,只是還沒有找到方向,或者說屬於他自身的風格。

媒體總結馮小剛的電影為“馮氏幽默”,認為這是馮小剛影片的特點。

但馮小剛自己不這麽認為,他覺得那是劇本的原因,不是他的風格,他還不是一個有個性的導演,還在不斷的摸索之中。

“我是占了劇本的便宜,拍了三部同類型的片子,大家就給我貼了個標簽,覺得我就是這樣了。”馮小剛無奈道,“我也能拍其他的片子,這都是沒準的事兒。”

等林子軒寫完《小城之春》的初稿,馮小剛就拿走了。

過了幾天,馮小剛把稿子還給了林子軒,一臉嚴肅的表情。

“我琢磨了好幾天,這片子我拍不了。”馮小剛認真地說道,“勉強的話,也能拍,可拍不出裏面的味道來,要麽就等幾年,等過了四十歲,多拍幾部片子再說。”

看起來這只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故事,但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就有了不一樣的意味。

在馮小剛看來,這個劇本太文雅,太克制,尺度不好把握,尤其是其中的男女感情,只要稍微過火,就破壞了整體的氛圍。

光看劇本就能感受到那種細致入微的情感糾葛,無法訴說的落寞情懷。

“拍這部戲的導演,一定要冷靜,細膩,但又不能像是旁觀者一樣冷漠,要能融入進去。”馮小剛分析道,“這需要有閱歷,還要有豐富的拍片經驗。”

“馮哥,你覺得國內那個導演能拍?”林子軒詢問道。

“張藝謀要是拿出拍《活著》的那種狀態,應該沒問題,他現在的狀態就不好說了。”馮小剛評價道,“姜文也不行,姜文能放,不能收,他心裏有股氣,克制不了,等他把心裏的那口氣磨平了,就能拍這種不動聲色的片子了。”

兩人聊了聊國內有名的導演,從第四代到第五代,還有剛剛活躍起來的第六代。

“還有一個導演,不過他現在沒辦法拍戲。”馮小剛指出道,“就是上次被罰十年不能從事導演工作的田狀狀,他的風格倒是合適,可惜了。”

由於拍攝的電影違規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田狀狀受到了總局最為嚴厲的處罰。

他現在雖然不能拍片,但還在京城電影制片廠工作,幫助一些年輕人走上導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