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叫好不叫座

影片放完,下面是和學生的交流時間。

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較為尖銳,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情太拖沓,把一部三十分鐘的紀錄片硬是拉長成九十分鐘的電影。

有人覺得劇中女警察的形象太正面,不夠真實,這個安排有刻意的嫌疑。

還有人就影片過於沉悶,色調過於灰暗提出不同意見,覺得導演故意用一種冷談的態度拍攝這樣一個故事,有點故作深沉。

有批評自然也有贊揚。

對於劇情拖沓的意見,有人覺得正是由於那些不起眼的細節才讓人物更為豐滿。

女警察是影片中唯一讓人感到溫暖的角色,如果沒有這個角色,這部電影會更加灰暗。

每個人因為各自生活閱歷和個人喜好的不同,對一部電影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覺得這是一部爛片,有人卻看的津津有味,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導演帶著自己的影片和學生交流,就是想多聽聽其他的意見。

當然,不能任何意見都聽,要是那樣的話,電影會被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塗。

首先要確定的是,你的電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其次,要明確這部電影的定位。

《回家》是一部文藝片,電影的消費群體是那些文藝片愛好者,而不是所有的觀眾,所以不能聽從那些要求加快劇情節奏的建議。

那樣的話和商業片就沒有區別了。

不是說商業片不好,而是那麽改就成了四不像,兩面不討好,所以定位很重要。

導演要清楚影片要在影院公映,還是只是作為地下電影。

如果沒有女警察的角色,想要通過審查很難。

那些認為女警察不應該存在的學生,估計沒有實際拍攝電影的經驗,不知道拍一部電影要考慮那些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即便在好萊塢,拍電影也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不能肆無忌憚。

對那些大導演來說,他們清楚自己要拍的是個什麽片子,不會被學生的意見所左右。

就像是張藝謀,他會和學生交流,他覺得對自己有啟發的建議會接受,其他意見則無視。

新人導演面對批評的時候往往會急於辯解,或者對自己產生懷疑,這同樣是一種考驗。

做任何事情,心態很重要,即便面對批評,只要認為這是自己要的東西,就要堅持下去,而不能瞻前顧後,那樣或許就會毀於一旦。

林曉玲的心態頗為放松。

在來電影學院之前,這部影片在好夢公司內部放映過,林子軒和馮小剛等人都看過,大家討論過影片的得失。

相對於電影學院的學生,他們的看法更為專業。

對《回家》的票房,他們普遍不看好,這麽沉悶的片子觀眾能堅持不退場就不錯了,但影片的確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或者說是叫好不叫座,在業內會贏得口碑,只是觀眾不會買賬。

這是文藝片普遍會遭遇的困境,那麽怎麽盈利呢?

如果總局願意推廣的話,可以用包場的方式把票房擡起來,或者賣給華國電視台的電影頻道,在電視上播出。

最常見的則是到國際上各大電影節去沖獎和賣片。

商業片有商業片的運作模式,文藝片有文藝片的出路,像這種小成本文藝片,只要拍的不是太差,收回成本並不難,只要找到合適的路子就行。

下半年有影響力的電影節只有威尼斯電影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林子軒傾向於威尼斯。

交流結束,三人離開電影學院,有種難言的情緒。

看到那些學生,就像是看到以前的自己,什麽都不怕,什麽都敢說,鋒芒畢露,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沒什麽顧忌。

或許只有在社會上磨練一段時間,才會懂得收斂。

“這幫家夥一點也不講情面,我拍的有那麽差麽?”林曉玲抱怨道。

“行了吧,還有說我演技不好的呢,我都習慣了。”徐靜蕾無所謂地說道。

自從進入演藝圈之後,媒體對徐靜蕾的演技爭議不小,主要是和她搭戲的演員太出彩了,顯得她演技很一般。

在《我們倆》中,和她對戲的是老戲骨金亞琴,人家拿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後。

在《臥虎藏龍》裏,作為主角的徐靜蕾被陳道明和俞飛鴻給徹底壓制了。

到了《將愛情進行到底》,她的演技爆發了,可青春偶像劇本來就不講究演技,媒體和觀眾都不在意,一群年輕演員,能有什麽演技。

剛剛和學生交流的時候,有人提出在《回家》裏徐靜蕾明顯沒有劉霖有戲。

兩人是同班同學,如今的名氣差別很大,在這部電影裏,她確實不如劉霖發揮的好。

“我是占了角色的便宜,咱倆換換,你肯定比我演的好。”劉霖解釋道。

“別安慰我了,以前在班裏你就用功,底子好,我是能偷懶就偷懶,給荒廢了,等到真想學的時候,畢業了。”徐靜蕾無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