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武術和舞蹈

對於李桉在交流時的言論,內地電影人有不同的意見。

電影行業的工業化本來就是圈子裏爭論的焦點,要不要走好萊塢的模式還沒有定論。

堅持藝術論的人認為好萊塢模式吞噬了導演的創作才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導演在其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其他的一切都是輔助導演的工具。

包括演員都是如此,這就是導演中心制。

華國電影行業一直采取的就是這種創作模式,這造就了導演非常高的地位。

他們認為國內不能照搬好萊塢那一套,除了好萊塢,還有歐洲的道路可走。

歐洲電影人崇尚個性化創作,批判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化,所以歐洲盛產文藝片,國內的藝術院校在教學的時候是以歐洲的影片為主。

這是國內電影圈推崇藝術論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來,學校的老師就是這麽教的,這種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正在攻占全球的電影市場。

以《泰坦尼克號》為例,這部電影不僅在華國獲得成功,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讓全世界的電影人看到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威力。

超過十億美元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

路怎麽走看起來很明顯,總局組建華影集團就是一種嘗試,能不能成功還是未知之數。

有人不看好李桉未來的前景,認為李桉在好萊塢的體制下會消磨掉自己的才華。

這種事情早已有之,不少歐洲的著名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獲得成功的人很少,他們的性格和理念很難適應好萊塢的拍片方式。

國內媒體對李桉來到京城進行了報道,有追捧也有批評。

好夢公司召開了一場發布會,宣布邀請李桉執導《臥虎藏龍》的消息。

這個消息以前只在圈子裏流傳,沒有得到證實,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界說明。

影片的總投資是一千萬美金,至於演員都有誰,以後會陸續公布。

一方面演員還沒有定下來,另一方面,這是一種宣傳策略。

讓媒體自己去猜,去向演員證實,這樣一直都會有相關的新聞出現在報紙上。

李桉回答了作為導演的問題,他要拍一部不一樣的武俠片。

他不是說說而已,這次來京城,除了選演員和看外景,他還準備拜訪一些武術名家。

李桉隨身帶著不少記載武功的書籍,倒不是武功秘籍,而是武術家的心得體會,他想從中體會到武者的精神,用在電影之中。

這點他和林子軒提起過,請林子軒為他找幾位內地的武術家進行交流。

李桉追求的是一種精神,香港武俠片裏的武打不同於武術套路上的演練,用的只是武術的外形神氣,而不是本質。

武術講究的是實打,招式要有效的擊敗對手。

武俠片裏的武打要在視覺上呈現動作的動感、美感和電影感。

說白了,就是看著能打、刺激、帥氣,至於現實裏能不能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看的興奮,花錢買票就行了。

李桉在香港和武行們交流過。

香港的武行大多是京劇戲班出身,包括程龍、袁和評、程曉東等人,以前都學過京劇。

在香港的武俠片裏,套招就是京劇舞台上的編舞,是一種“戲”的概念,而不是“武術”的概念,武術只是一個幌子。

電影中最精彩的武術動作,往往是京劇武行出身的人編的。

他們把武術和京劇融合在一起,從其中的亮相和身段都能看出京劇的影響。

武行在出拳和收手的時候既帥又快,兩人交手的時候表現出的勁道很有戲感,這不是真正的武術,要編演過才行。

觀眾看武俠片,和在戲台下看京劇的武戲一樣,不會緊張和投入。

它呈現的是一種距離的美感,疏離而超然,和看真實的拳擊比賽的感覺絕對不同。

據說香港以前的電影武行裏不乏練家子,但因為需求,電影裏的武打招式和現實裏的武打招式漸行漸遠,慢慢的形成了武術擱一旁,只追求電影感的局面。

李桉不想用京劇表演的路子來拍《臥虎藏龍》,在這點上和香港的武行有分歧。

他們覺得拍的好看點就行了,可李桉想拍的更寫實一些。

比如劍是雙刃的,不能過肩揮舞,否則容易傷著自己,刀才能過肩。

香港的武行在這點上用的就不對,用劍像用棍子一樣,不符合武術的基本原理。

棍打一片,劍點一尖,這都是武術中的要訣。

香港武行不注重武術原理,而是能用則用,為求方便和熒幕效果,自己研發了一套辦法。

內地科班出身的武術人員更講究這些。

不過,如果真的讓內地的武術隊或者武術名家來拍電影,寫實是寫實了,可拍出來的效果不好看,沒有香港武行編排出來的招式具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