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化差異

芭芭拉羅賓遜這次來京城雖然主要是為了李桉和《臥虎藏龍》,不過林子軒不會放過推銷的機會,他邀請芭芭拉觀看好夢公司投資拍攝的影片。

除了馮小剛的《一聲嘆息》,還有林曉玲剛拍完的《回家》。

姜文的《許三觀賣血記》後期制作還沒有完成,而且,那部片子是歐洲電影人投資,早已被歐洲的電影公司接手。

林子軒希望和芭芭拉達成長期合作的關系。

如果能借助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平台把好夢公司的影片做全球推廣,不光能帶來收益,還能增加好夢公司的知名度。

同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也不吃虧,他們會從中獲得收益。

比如張藝謀的電影,在他們的推廣下,張藝謀拿了獎,電影在西方獲得好評,賣出了好價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按照合同收取提成。

自九十年代海外的電影人進入國內的電影行業以來,大致有三種合作模式。

一個是代理,他們來國內挑選影片,負責向國際影壇推廣,收取提成。

第二個是購買放映版權。

比如購買了影片在北美的版權,他們會運作電影進入北美地區的院線,獲取票房收益。

第三個是直接參與投資,那電影的版權就歸投資商所有。

由於華國盛產文藝片,對於歐洲的電影人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像是意大利的馬克穆勒,法國的讓路易等人,較為關注華國導演的動向。

好萊塢是九四年之後才開始重視華國的電影市場,在此之前,他們沒有太大的興趣。

如今《泰坦尼克號》在華國的票房成績證明了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目前這部影片在國內的票房已經達到兩億八千萬,突破三億問題不大。

相當於四千萬美元,按照票房分賬比例,好萊塢的電影公司能分到八百萬美元左右。

這足以讓好萊塢重視這個亞洲新興的電影市場,他們不會放棄任何能獲得利益的機會。

相對應的,同樣給華國國內的電影公司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創造了機會。

眼下的情況是,芭芭拉屬於強勢的一方,他們掌握著平台和資源。

她來確定一部電影有沒有推廣的價值,能不能給公司帶來收益。

如果是成名導演的作品,像是李桉那樣的,她會重點關注。

對那些具有潛力的導演,她同樣有興趣,包括馮小剛、姜文和田狀狀等人。

芭芭拉選擇影片的標準是看這部電影符不符合西方觀眾的價值觀,或者能不能吸引西方觀眾的好奇心,電影最終還是要面向觀眾。

她對《一聲嘆息》和《回家》兩部影片的看法不同。

《一聲嘆息》展現的是東方式家庭對於婚外情的處理方式,這部電影在西方沒什麽市場。

你讓法國人看這部片子,他很難理解,有個情人又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美國人是另外一種處理方式,比如前幾年在美國上映的《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和《一聲嘆息》的主題差不多,都是講述婚外情的故事,主角最後都回歸了家庭,但兩者的處理方式有不小的差異。

在《一聲嘆息》中,張國立在妻子和情人之間左右搖擺,狼狽不堪。

《廊橋遺夢》裏女主角雖然有過內心的掙紮,但導演卻講述了一段細膩感人的愛情故事。

據說美國人看完這部片子引發了國內的離婚大潮,想要尋找自己的真愛。

說起來,《小城之春》和《廊橋遺夢》更為相似,只是美國觀眾可能接受不了東方式的含蓄,會覺得沉悶無趣。

從這三部影片的對比就能發現,即便是同樣的題材,東西方導演的處理方式會截然不同。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那麽為什麽像《泰坦尼克號》等好萊塢大片在華國會受到歡迎呢?

一方面是國內商業片的匱乏,另一方面是這類影片表現的主題在全球範圍內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它幾乎抹平了文化間的不同。

比如災難面前的人性,男女之間的愛情,貧富差距等等,在任何國家都存在。

芭芭拉對《回家》這部影片給予了好評,因為影片符合西方人的價值觀。

在她看來,《回家》講述了一個救贖的故事。

一個殺了人的囚犯在監獄裏接受改造,出獄後尋找心靈的救贖,並最終獲得諒解。

整部影片充滿了人道主義的關懷。

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國內,或許覺得女警察的角色代表著國家機關,太虛假,可在芭芭拉看來,這是女囚犯在救贖路上遇到的指引者,相當於上帝的使者。

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影片的解讀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作為資深的電影人,芭芭拉認為這部影片在歐洲很有市場。

歐洲觀眾對這類救贖的故事很有興趣,他們信奉上帝,總是祈禱被上帝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