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主角

林曉玲不是第一次來威尼斯,去年她作為《小城之春》的副導演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

那時候,她更多是抱著出國玩玩的心態,否則不會臨時跑到倫敦。

再說,她不是主要人物,意大利的媒體重點采訪的對象是田狀狀和陳道明等人,她和徐靜蕾作為背景板,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這次不一樣了,林曉玲成了主角。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做事很認真,給林曉玲等人安排了密集的行程。

什麽時候接受采訪,什麽時候和電影節的重要人物會面,到時候應該說什麽,不應該說什麽,要注意那些措辭,不能引起意大利媒體的反感。

芭芭拉特別提醒,在和天主教協會的成員會談時不能說自己是個無信仰主義者。

她知道華國國內的民眾大多是無神論者,不過在歐洲,就算不信仰天主教,也不要提起自己是無神論者這件事。

看著這些安排和建議,林曉玲在興奮的同時也感到不小的壓力。

既然享受了主角的待遇,就要負擔起主角的責任。

何況,《回家》是她的電影,不像《小城之春》,她只是參與了制作,所以這些工作都是她應該做的,不能逃避。

徐靜蕾的感覺差不多,從配角變主角,感慨不少。

她在國內算是一線演員,可在國際影壇還是無名小卒,意大利的媒體不認識她,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她要提起《小城之春》。

這樣意大利的媒體就會有些印象,原來這位演員在《小城之春》中有過演出。

這種自我介紹的方式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建議,怎麽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給媒體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演員的基本功課。

根據建議,演員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要不斷提起一些著名的導演和大明星。

即便是只見過一面,也要提上一句,給記者一種我和他們很熟的感覺。

相對於徐靜蕾,劉霖是第一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以往沒有拿得出手的資歷。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建議劉霖更多的談及自己扮演的角色,一名女犯人的心路歷程。

“三個年輕的女性,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一名女囚十七年的回家之路,有史以來第一部在華國監獄實地拍攝的影片,這就是《回家》。”

這是意大利媒體對電影的報道。

報紙上有林曉玲三人的合影,三人手拉手站在一起,背後是威尼斯電影節的主辦場地。

陽光照在她們的身上,她們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渾身洋溢著青春和活力。

“這記者的拍照水平一般,我還以為他要喊一聲‘茄子’呢,沒想到就這麽照了,都沒準備好。”林曉玲抱怨道。

“得了吧,老外懂什麽茄子啊,人家提示你了,你沒聽懂而已。”徐靜蕾取笑道。

“你的外語很好麽?咱倆還不是半斤八兩。”林曉玲反擊道,“明天姜哥的片子上映,咱們去捧捧場,總算是能休息半天了。”

“意大利的媒體拿《回家》和《許三觀賣血記》作比較,要是放映後咱們的口碑差太多,那就不好看了。”徐靜蕾擔心道。

媒體和影評人在看過電影後會打出一個分數,代表對影片的評價,分數越高口碑越好。

姜文的《許三觀賣血記》改編自林子軒的小說。

徐靜蕾作為林子軒的忠實讀者,自然閱讀了小說,這部小說在深度上或許沒辦法和《活著》相比,卻不失為一部厚重的好作品。

加上姜文的改編和葛優的出演,不用想就知道是一部精彩的電影。

相比較而言,《回家》這部片子只是她和林曉玲突發奇想弄出來的劇本,無論是導演還是主演都很年輕,經驗不足,略顯青澀。

而且,兩部影片的投資更為懸殊。

《許三觀賣血記》投資三百萬美金,《回家》只有三十萬美金,沒有可比性,投資越高制作越精良。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把兩部電影放在一起宣傳,在威尼斯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話題度,對於影片的宣傳的確有幫助。

不過要是兩部電影的口碑差太多,那就郁悶了。

“要對自己有信心,咱們的片子也不差。”林曉玲自信道,“芭芭拉既然敢這麽做,就有把握咱們的電影在這兒有市場,人家可是專業的。”

“希望如此吧。”徐靜蕾如此說道。

由於《許三觀賣血記》有意大利電影人的投資,姜文在威尼斯受到了優待。

加上這部影片沒有通過華國國內的審查,反而備受關注,放映當天吸引了大批的片商、影評人和媒體記者,可以說是座無虛席。

姜文對影片相當自信,事前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這是他目前最好的電影。

他一共就拍了兩部片子,意思是說《許三觀賣血記》比《陽光燦爛的日子》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