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有容乃大

林子軒所說的模仿不是指模仿李桉的風格。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個模仿不來,強行模仿只能是四不像,讓馮小剛拍這種文藝腔的電影不現實。

他指的是模仿李桉對待西方觀眾的做法。

李桉沒有給西方觀眾強行灌輸東方的文化觀念,而是用西方觀眾能理解的方式講述一個東方的故事。

比如《臥虎藏龍》中草原上的劇情,就有美國西部片的影子。

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感情和對白則帶著歐洲戲劇的腔調,竹林上的對打在老外看來像是跳芭蕾舞。

國內觀眾可能認為這是不中不西的大雜燴,但老外容易理解。

再加上影片中的東方風情和武打元素,帶給西方觀眾一種新鮮感,這是電影在戛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馮小剛沒必要按照李桉的風格走,只要把握住這些要素就行了。

舉例來說,《英雄》裏要有唯美的畫面,精彩的打鬥,同時劇情要簡單。

不用花費大量篇幅講歷史,老外不感興趣,國內觀眾早就知道了,講了對影片沒有幫助,反而顯得啰嗦。

把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弄明白就好。

說白了,就是一名刺客要刺殺皇帝,圍繞著這個主線發展故事,簡單明了,至於說皇帝是誰,刺客是誰,並不重要。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劇情太單薄,單薄就對了,復雜了進入不了國際市場。

《英雄》的定位是商業片,商業片就不能太講究藝術性,要有所取舍。

《臥虎藏龍》就是如此,舍棄繁雜的歷史背景,注重人物之間的互動,只要觀眾能看明白怎麽回事就行。

這是武俠片的優勢,不必拘泥於歷史,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的空間。

李桉處理的相當巧妙,他把細節上的功夫做足,電影中人物的服飾打扮,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風貌。

這就是大歷史和小細節的結合。

不過在對白上還是照顧了西方觀眾,國內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感覺這不是歷史人物應該說的話,容易出戲。

電影沒有十全十美的,華語影片很難做到兼顧東西方觀眾。

為了迎合女性觀眾的需求,在《英雄》裏要加入兩名女演員的打戲。

這點在《臥虎藏龍》裏已經得到了證明。

慕姍姍看過電影後最喜歡的就是俞飛鴻和徐靜蕾對打的戲份,她覺得很有意思,如果是兩個男人對打,誰會管他們的死活。

這是女性觀眾的觀點。

以往女性觀眾不喜歡看武俠片,但《臥虎藏龍》不同,玉嬌龍和俞秀蓮這兩個角色對她們有不小的吸引力。

馮小剛要模仿的是《臥虎藏龍》的形式,不是李桉的內核。

一部電影能獲得成功就有它成功的道理,不能光是看到缺點就去批評,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成功的原因,如此才能進步。

這和看人一樣,每個人都有優缺點。

如果只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那就沒法相處了,自己把自己給孤立了,多關注別人的優點,生活才會更美好。

電影結束,掌聲響起。

掌聲並不熱烈,更多的是禮貌性質,在放映的過程中就有人在議論了。

國內觀眾對李桉的電影並不熟悉,李桉以前的片子沒有在國內上映過,他們對李桉講故事的手法不太適應。

西方觀眾看過李桉的片子,有觀眾基礎,才會在戛納獲得成功。

散場後,有一個圈子裏小範圍的交流。

影評人的反應呈現兩極化的趨勢。

一部分影評人認為這部片子不同於香港武俠片,是一種文人式的武俠,包括電影中的細節都很講究,是一部用心之作。

有些影評人則覺得影片失去了傳統武俠片的味道,太過西方化。

還有些持中立意見,覺得還行,就是一部不錯的武俠片。

這就是眾口難調了。

李桉對此不太理解,如果在香港是這種反應,在他的預料之中。

《臥虎藏龍》不是正宗的香港武俠片,用了香港的技術,卻沒有拍出香港武俠片的味道,香港的影評人和觀眾不滿意很正常。

但在大陸這種反應就出乎意料了,他以為大陸和台灣觀眾的口味應該差不多。

這是一種誤判,說明他對內地的電影市場並不了解。

內地觀眾受到香港武俠片的影響很深。

毫不誇張的說,七十年代中後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這批人就是看著香港的電影錄像帶長大的。

即便在小城鎮的錄像廳裏都充斥著香港電影的錄像帶。

他們會下意識的用香港武俠片的標準來評判《臥虎藏龍》,這是內地觀眾難以接受李桉新片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合口味。

對於影評人提到電影西化的問題,李桉有不同的想法。

“每當有人問我西化的問題時,我總覺得非常困惑,拍完片子後,我還要分析那些受到東方的影響,那些受到西方的影響,那我還拍不拍啊。”李桉不解道,“電影就是怎麽好玩怎麽弄,它是混雜在一起的,不需要刻意的貼上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