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演員和角色

十一月中旬,馮遠證和劉滔等人前往金陵做宣傳。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金陵電視台即將播出大結局,電視台特意邀請劇組成員前往,宣傳造勢。

在電視劇播出期間,引起了當地觀眾的強烈反響,以及婦聯的重視。

金陵本地的媒體紛紛報道,不僅上了娛樂頭條,還成為了社會新聞。

“家庭暴力”問題一時間備受各方關注,媒體和各位專家從家暴的成因,到對待家暴的態度,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展開討論。

這是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法律和倫理道德的層面。

電視劇從一個側面,拿出一個特殊的案例分析了家暴的成因和帶來的危害。

實際上,生活中的家庭暴力往往普遍存在,不易察覺,難以定性,遠沒有電視劇反映的那麽典型和突出。

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馮老師,等會下了飛機,您可當心點,我聽說金陵市民對您是恨之入骨,要不您還是帶個口罩吧?”劉滔提醒道。

劉滔沒想到這部戲播出後反響那麽大。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共二十三集,投資不到五百萬,中等制作規模,主要是室內戲,沒有當下都市劇中的談情說愛。

整部劇氣氛緊張壓抑,和主流市場不合。

再說,電視劇在地方台首播,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

播出平台對一部戲的影響很大,比如《白蛇傳》,上千萬的大投資,在華國電視台首播,各種宣傳推廣資源,這是它火爆的主要因素。

在地方台首播意味著失去了在省級衛視黃金档播出的機會。

國內每年播出那麽多部電視劇,真正被觀眾記住的不多,大多數默默無聞,引不起任何的反響。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題材敏感,這是優勢也是劣勢。

敏感題材容易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同時也可能導致觀眾的逆反心理。

就像馮遠證出演的這個角色,一般電視劇裏男主角都是正面形象,光輝偉岸,很少用犯罪分子做主角,讓觀眾看得咬牙切齒。

在金陵媒體的報道中,觀眾對馮遠證極為痛恨,真想見一次打一次。

他是出名了,不過出的是惡名。

“這是好事兒,說明觀眾認可了我對角色的塑造,我其實想了兩種方法,一個是突出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他不是天生殘暴,而是心裏有病,讓觀眾同情他。”馮遠證解釋道,“另一種是讓觀眾痛恨他,這是男人對女人的霸權意識和占有意識在作祟,我琢磨著咱們這部戲的主旨既然是反家暴,痛恨比同情更有力度。”

“您的目的是達到了,可觀眾不理解,他們混淆了演員和角色。”劉滔擔心道。

劉滔在劇中扮演一位因隱瞞過去而遭受丈夫猜疑和暴力傷害的妻子,她不斷忍耐,最後從絕望中驚醒,變得獨立自強。

這屬於正面形象,得到了觀眾的同情。

鼓勵那些受到家暴的女性勇敢的站出來反對家暴,不再繼續忍耐和縱容下去,否則將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這種情況我有心理準備,有朋友看了這部戲,打電話給我妻子,問她有沒有受到虐待,還有人讓我去看醫生,認定我心理有問題,不然演得不會那麽逼真。”馮遠證無奈道。

馮遠證和妻子結婚多年,感情很好。

觀眾看影視劇會出現把演員和角色弄混淆的情況,不光是反派演員,正派演員更是如此,這是常見現象。

大家看到某位演員在影視劇裏高大英俊,風度翩翩,就認為這人生活中也是如此,從而產生一種錯覺。

等到媒體爆出這人私生活混亂,吸毒打架等等醜聞,感覺驚訝,不能置信。

這叫做人設崩塌。

影視劇裏的角色屬於人物設定,和演員本人的性格沒有直接關系,兩回事兒。

影視公司為了迎合觀眾和市場,把演員包裝成影視劇裏的形象,讓觀眾混淆演員和角色,偶像就是這麽打造出來的。

那是對正派演員而言,對於馮遠證的這個角色,還是不要混淆的好。

一旦被觀眾貼上家暴的標簽,將影響到馮遠證今後的發展。

觀眾在電視上一看到馮遠證,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一個性格扭曲變態的人物。

不過馮遠證對此不太在意,他主要活躍在話劇舞台上。

拍戲更多的是為了興趣,有好角色就接,主角和配角都行,一直不溫不火。

下了飛機,馮遠證沒有戴口罩,他覺得面對記者或者觀眾沒必要遮遮掩掩,他是一名演員,塑造角色是本職工作。

金陵電視台派人接他們。

隨之而來的還有當地的記者,他們對劇組的導演和演員做簡短的采訪。

劉滔熱情的和記者打招呼,她對金陵並不陌生,十五歲就進入金陵軍區集團軍文工團,成為一名文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