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會議

這段日子林子軒的心思沒有全部放在公司上,他更多的是在參加各種會議。

華國第七屆文代會和第六屆作代會即將在京城召開。

屆時來自全國各地兩千余名文藝工作者齊聚人民大會堂,共同探討在新世紀裏文學藝術發展的新方向。

其中文代會的代表一千四百二十三名,作代會的代表九百二十七名。

這是文藝界的一件大事。

作為京城作協的副主席,林子軒和京城的作家們通通氣,了解大家的想法,把這些想法匯總起來,反映上去。

同時,他還是華國電影協會和電視協會的成員,在影視界有著一定的地位。

他聽取別人的意見,別人也會重視他的想法。

當方方面面的意見和想法匯集在一起,就能影響到國家未來在文藝領域的相關政策,產生指導性的作用。

比如在作協方面,作家們提出提高稿酬,版稅改革,出版公開化和市場化。

華國作家的稿酬一直不高,在版稅上也有限制,獲得的收益和名氣不成正比,傳統作家和暢銷書作家的收入差距很大。

收入和圖書銷量掛鉤,傳統文學在市場上遇冷,暢銷書作家大賺特賺。

比較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這兩年走紅的韓含,不到二十歲的輟學少年,寫了幾本青春小說,賺了數百萬。

這不是韓含決定的,而是市場的選擇或者說讀者的選擇。

購買韓含小說的多是青少年,韓含的小說迎合了他們的需求,認真分析的話牽涉到深層次的原因,包括社會變革和市場營運等等。

或者說,是這個時代造就了韓含。

傳統作家對此自然不滿,有人提出要整治文學界的亂象。

這個亂象是指在文學創作中要保持嚴肅性,不能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為了吸引讀者毫無顧忌的挑戰社會的價值底線和道德底線。

其中之一就是歷史的虛無主義。

文學和歷史分不開。

有些作家在創作中不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不能理性地、公正地分析和認識歷史,不能客觀地描述和表現歷史,任意踐踏歷史,隨意評說歷史,肆意消費歷史,這都屬於歷史的虛無主義。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戲說,割裂和顛覆。

從九十年代流行起來的戲說歷史劇就是例證,這類影視劇深受觀眾歡迎。

這種創作模式牽扯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兩個方面。

有人說文學需要虛構,可以用假想的細節代替歷史,這是藝術真實;也有人認為歷史題材的小說創作要尊重歷史,不能胡編亂造,這是歷史真實。

說到底,是一個尺度把握的問題。

虛構不等於胡編亂造,隨意抹黑,要在史實基礎上進行,否則就是虛無主義。

大多數傳統作家在創作上保持了嚴肅性,看不慣嘩眾取寵的暢銷書作家,不過在傳統作家內部同樣存在爭議。

尺度該怎麽把握?文學創作要放飛自由的翅膀還是要被條條框框束縛?

聽著作家們的討論,林子軒頗為頭疼。

他更願意做一些為作家爭取權益的事情,而不是這種理論上的探討。

不光是文學界,影視行業同樣存在著諸多問題。

在電影和電視協會的內部會議上,影視公司老總、制片人和演員代表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集中在影視劇項目管理上的混亂、拖欠工資、盜版和高片酬等方面。

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之所以這兩年爆發出來是因為打官司。

國內的電視劇制作一般采用承包制,制片人負責拉投資、拍戲和賣片子,他從最終的收益中獲得提成。

一部戲從籌備到賣出去,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周期。

這期間容易產生各種風險,制片人可能把資金轉移走,搞短線投資,或者直接揣進自己的腰包。

又或者劇組出現重大事故,演員受傷,拍攝暫停等等。

這就是管理混亂。

以前碰到這種情況,往往是不了了之,有那個閑工夫還不如多拍幾部戲呢,如今大家的法制觀念加強,打官司成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正因為打官司,讓事情曝光,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反響較大的是劉曉慶公司下面的一名制片經理,狀告劉曉慶拖欠他一千萬的發行提成,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

這只是冰山一角,在市場繁榮的背後滋生了各種亂象。

還有演員的高片酬。

客觀的說,相對於好萊塢和香港的演員,內地演員的片酬並不高,但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比,那就太高了。

一線演員拍部戲是普通百姓一輩子的收入。

林子軒清楚以後這種情況將愈演愈烈,演員一部戲拿上億的片酬都很正常,想要制止高片酬的風氣很難。

是市場催生了這股風氣。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大量資金流入影視行業,導致市場繁榮,明星坐地起價,片酬上漲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