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自信

林子軒和孟凈聊到了文學。

“您拿到了意大利的文學大獎,多部作品在國外受到歡迎,您怎麽看待諾貝爾文學獎?您覺得國內作家多久才能拿到這個獎?”孟凈詢問道。

“國外其實有很多文學獎項,法國的,意大利的,美國的,咱們國內也有,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麽那麽有名氣呢?第一它有悠久的歷史,第二因為它的獎金高,第三它的宣傳工作做的好。”林子軒回應道,“通俗的講,就是形成了一個品牌,所以作家們想獲獎,大眾的關注度高。”

“國內作家要拿到這個獎,首先要把自己的小說翻譯成外文,擴大影響力,在國際上獲得認同,找到支持者。”林子軒繼續道,“這牽扯到翻譯和文化輸出,需要一位合適的經紀人進行推廣宣傳,否則那些評委根本沒聽過這個人,怎麽能選的上。”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有一套流程。

想獲得提名需要有人推薦,推薦人可以是具有影響力的文學組織,也可以是以前的獲獎者或者文學方面的專家教授。

投票時,評委們肯定選擇自己熟知的作家,作家對作品的推廣尤為重要。

“說到國內作家什麽時候拿獎,要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對華國的重視程度,這不是一個獎項那麽簡單,而是一個整體,什麽時候咱們國家發展起來了,對世界產生了影響,也就該拿獎了。”林子軒如此說道。

在世界文壇,歐洲是文化的中心,這是歐洲作家自豪的地方。

他們覺得自己有深厚的文學傳統,美國是一個新建的國家,缺乏沉澱和積累,亞洲是文學的荒漠地帶。

歐洲中心論固然帶有偏見,但從中可以看出經濟和文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十九世紀是歐洲經濟大繁榮的時期,連帶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獲得了發展機遇,在文學領域誕生了許多經典著作。

隨後美國崛起,經濟文化大發展,打破了歐洲的壟斷地位。

從長遠來看,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從而帶來文化的繁榮,影響輻射到全世界,到那時國內民眾或許就不在乎諾貝爾文學獎了。

為什麽大眾現在熱衷於討論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綜合國力不夠強,不夠自信。

“我認為應該用平常心看待,歷史上也有拒絕諾貝爾獎的作家,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證明自己,不是說拿了獎華國文學就能走向世界了,當然也不用故意敵視,就當是一個平常的獎項。”林子軒平靜道。

“對待美國的奧斯卡獎也是如此麽?”孟凈疑問道。

“差不多吧,作為電影公司的老板,我希望能拿到奧斯卡獎,那樣片子能賣的更好,演員更有名氣,可不拿獎也沒什麽,那畢竟是一個美國人的獎項,是他們的遊戲,就像諾貝爾獎一樣,是歐洲人的遊戲,既然是玩別人的遊戲,只能遵守別人的遊戲規則。”林子軒解釋道,“只有自身強大了,才能從遊戲玩家變成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小雪的大冒險》在國際電影市場上獲得成功,好夢公司未來有什麽打算?繼續進軍國際影壇麽?”孟凈發問道。

“這次的成功只是讓我們站穩了腳跟,和國外那些老牌的電影公司相比,我們太年輕,底蘊不足,我認為接下來要穩紮穩打,把這個系列做好再說。”林子軒沉聲道,“國內市場才是我們的根本所在,如果說九十年代是低潮期,那麽我預計未來幾年將迎來一個爆發期。”

孟凈結束了這次的專訪,在滿意的同時也不免留有遺憾。

她想問一些較為尖銳的話題,或者說演藝圈的潛規則,林子軒對這些事情不方便發表意見,閉口不談。

這不是獨善其身,圈子有圈子的規矩。

林子軒不是張偉評,什麽話都說,還因此沾沾自喜,以圈內人自居,實際上根本不受演藝圈的待見。

他沒有爆料和八卦的習慣,一方面档次太低,另一方面圈子裏的潛規則早已有之,人脈關系就是潛規則之一。

要不然怎麽有演藝世家呢,各個大大小小的圈子掌握著絕大部分的影視資源。

只有混進這個圈子裏,才能有戲拍,挑選合適的角色,這些圈子相當於壁壘,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要混圈子。

目前,京城演藝圈影響力最大的圈子就是以林子軒為中心的京圈。

這並不是說林子軒掌控了京圈,京圈是一個分散的同盟,還有其他各方的勢力,只不過大家願意給他面子,遇到事情和他商量,比較抱團。

如果林子軒向孟凈說出京圈的各種內幕,逞口舌之快,那還怎麽在圈子裏混,再說,他沒必要和一名娛記交心,兩人的交情沒到那一步。

或許等到幾十年後,他德高望重,受人敬仰了,才會有興趣提到當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