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流

林子軒對張偉評沒有好感,不介意點出他和張藝謀之間存在的矛盾。

說白了,就是搞文藝的和搞投資的那些事兒。

九十年代初期,文藝界流行吃大款,那時候文藝工作者是一份高雅的職業,大款就是暴發戶,不受待見。

後來,大款們進入演藝圈,吃了不少虧,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於是,他們想掌握話語權,控制導演,控制明星來為他們謀取利益。

張藝謀和張偉評就是如此。

張藝謀紅遍歐洲的時候,張偉評還在賣盒飯,剛開始張偉評巴結張藝謀,巴結上了就投資張藝謀的片子。

到最後,心態膨脹了想控制張藝謀,覺得自己是張藝謀的恩人。

在娛樂圈,這種博弈一直在上演。

特別是電影產業市場化之後,資本將占據上風,並全面影響電影行業的發展,好萊塢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幾天正式實施的新版《電影管理條例》,和九六年的舊版相比,有四個方面的重大改變,審查制度、合拍片、發行業務和外資投資國內院線。”林子軒列舉道,“這說明政策在放開,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電影產業的改革進入到了新的階段。”

二零零二年二月一日,廣電總局發布了最新修訂的《電影管理條例》。

鼓勵國內電影公司和國外電影公司合拍電影,對審查制度做了進一步的闡明,不像以前那樣模棱兩可。

合資建設影院,允許外商出資占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

這些條例的修訂意味著政府在電影制作和發行方面的政策性限制逐漸消失,為資本湧入電影市場掃清了最後的障礙。

不僅對國內的企業具有吸引力,國外的資本也會蜂擁而來。

或者說,華國的電影產業正式進入了市場經濟的時代,這和國家提出的“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大方向基調一致。

好夢公司今年能取得這麽好的成績,實際上是占了政策的便宜。

“能談談您自己麽?您的家庭和生活,在媒體眼裏您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孟凈用輕快的語氣說道。

“你看我神秘麽?還不是普通人一個。”林子軒溫和道,“性格使然吧,我不太擅長和媒體打交道,你們總想著挖什麽大新聞,我這兒可沒有大新聞,又不是那些明星。”

“可您管著明星呢,您發掘了那麽多明星,有什麽竅門麽?”孟凈好奇道。

“不能說發掘,是金子總會發光,主要是他們有才華,有可塑性,即便我不找他們,他們也會成名,遲早的事兒。”林子軒回應道,“國內目前沒有專業的經紀公司,演員的出名帶有一定的隨機性,或者說是運氣的成分。”

“不應該是這樣麽?”孟凈疑惑道。

“不是,國外有較為成熟的經紀模式,由專業的星探四處發掘演員,可以稱為初級經紀人,星探把發掘的演員苗子介紹給經紀公司或者導演,在國內說起星探以騙子居多,導演往往親自挑選演員,效率很低。”林子軒解釋道,“我們過於注重科班出身,忽視了從其他途徑發掘演員,這導致近些年藝考的盛行。”

在華國,拍文藝片的看不起拍商業片的,拍電影的看不起拍電視劇的,科班出身看不起非科班的,學歷高的看不起學歷低的。

演員既需要後天學習,也要看天賦,而且,天賦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林子軒的意思是在演員的選拔上要不拘一格,不能墨守成規。

好夢公司裏既有像張嘉繹和黃小明這樣科班出身的演員,也有像黃勃和高園園那樣非科班出身的演員。

“藝考的熱鬧不正說明大家看好這個行業麽?”孟凈不解道。

“那是他們看到明星的片酬高,拍一部戲上百萬,成名的誘惑太大,真正喜歡表演的太少,都想成為大明星。”林子軒感嘆道,“尤其是學校擴招後,以前表演系一屆只招收十幾個人,現在有幾十個,他們畢業後怎麽辦?市場沒有那麽大的容量,容不下這麽多明星,所以說,藝術院校今後也要考慮就業問題。”

孟凈發現林子軒善於轉移話題。

一旦談到他自個,就不知不覺的給帶偏了,不知道扯到哪兒去了。

“林總,咱們還是談談您吧,您在作家、編劇和公司老總的身份之間轉換,每一個都做的很成功,您是怎麽做到的?”孟凈重新抓住訪談的節奏。

“順其自然吧,我不是那種有野心或者遠大抱負的人,有時候是被人推著,有時候是順勢而為,就這麽一步步的走過來了。”林子軒感觸道,“我覺得是這個時代造就了我們這批人,給了我們機會,就像尤哥曾經說的,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是您引領了潮流,從最早引起轟動的痞子文學,再到紅極一時的各類電視劇,以及後來風靡的喜劇賀歲片和現在的商業大片,您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孟凈稱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