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章 歡送會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小禮堂,正在舉辦一場歡送會。

李虹正式退休,離開這個她工作了十余年的地方,她是中心的第一任領導,是這家企業的開創者。

林子軒和慕姍姍坐在禮堂內,身邊還有馮小剛、葛優、張國立和趙寶剛等人。

現場來了不少從藝術中心走出去的演職人員,這十年來中心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影視制作人員,也出了很多的明星大腕。

可以說,藝術中心引領和見證了華國電視劇行業的發展歷程。

禮堂現場星光熠熠,堪比金鶯獎的頒獎典禮。

藝術中心的接任領導原本想辦的更盛大一些,李虹沒有同意,她是要退休的人了,不在乎那些虛頭巴腦的形式。

大家一起見見面,聊聊天就挺好。

她雖然這麽想,可其他人不能這麽辦,不然有不尊重老領導的嫌疑。

最後決定在這座小禮堂舉行歡送會,暢談過去,追憶往昔,為李虹在藝術中心的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台上一位早期跟著李虹的職工正在回憶當初創業的艱辛。

“剛開始那會兒中心沒有辦公室,就在華國電視台對付著,幾個人擠在一塊兒,轉個身都能碰面,用器材都要搶,那時拍攝器材緊張,華國電視台也不富裕,就那麽咱們照樣拍出了《編輯部的故事》。”老職工講述道。

禮堂內響起熱烈的掌聲。

十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作為華國電視台制播分離的一次新嘗試,李虹拿著一百萬創立了藝術中心。

不能說是一窮二白,但條件的確艱苦。

在制作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十幾個人,一輛破舊的面包車,一間冬冷夏熱的攝影棚,拍攝出一部部經典的電視劇。

當年的那些人有的離開了,有的退休了,那些記憶也隨之被塵封,不再鮮活。

“後來中心搬去了四季青公社,租了一個院子,兩排小平房,由於院子小,冬天燒鍋爐的煤塊都堆放在兩排平房之間的過道上,走路都要側著身子,不小心就碰一身的煤灰。”老職工回憶道,“現在咱們的條件好多了,蓋起了辦公樓,分了房子,機器也換代了,真是不敢想啊。”

他們這代電視人屬於開荒的一代,吃苦耐勞。

如今國產電視劇進入到了興盛時期,他們退休了,沒趕上好時候,也可以說他們經歷了最美好的時光。

現在雖然制作條件好了,資金充足了,不過同時爛片也多了。

沒有錢的時候,無論劇組的工作人員還是演員都會精心準備,浪費不起。

一個劇本打磨無數遍,精益求精,不需要現場改動,演員沒日沒夜的排練,就為了在實拍時有最佳的狀態。

那時的演員就是在拼,互相較勁,偷懶的、準備不好的演員會被人瞧不起。

如今時代不同了。

從“艱苦樸素”到“一切向錢看”,市場經濟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家的心態自然發生了變化。

從前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馮小剛走上台,回顧了自己在藝術中心的生活。

他在藝術中心完成了職業生涯的蛻變,從一名普通的美工師走上了導演之路。

“我要感謝老領導對我的信任,把執導《京城人在紐約》的重任交給了一個新手導演,那是我獨立執導的第一部戲,那麽大的投資,我當時就想絕不能辜負領導對我的信任,要是拍砸了,我就呆在美國不回來了。”馮小剛玩笑道。

在林子軒的極力推薦下,馮小剛成了《京城人在紐約》的導演。

李虹是藝術中心的領導,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那是第一部在國外取景的國產電視劇,讓馮小剛一躍成為著名的電視劇導演。

“可以說,沒有在藝術中心的成長,就沒有我現在的成績。”馮小剛感觸道。

接下來,葛優、張國立和趙寶剛等人紛紛上台發言。

從藝術中心走出去的明星大腕們,以他們的成就最高,成了國內影視行業的領軍人物,分量極重。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藝術中心才有了過去的輝煌。

林子軒沒有上台,他和李虹的關系不適合在台上發言,這個歡送會的主題主要是贊頌李虹的業績。

有人說的露骨一點,有人含蓄一點,大致意思相同。

林子軒要是上去吹捧一番,就有點肉麻了,他和慕姍姍在台下安心的做觀眾。

即便如此,大家也不會忽視他的存在,誰都知道藝術中心早期的輝煌和他有著直接的關系,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虹最大的成就或許就是發掘了林子軒。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李虹有任人唯親的嫌疑。

不過這種事背後說說就行了,現在李虹退休了,林子軒也成了影視圈的重量級人物,這就成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