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季 終極拯救 第四十八章 《大唐時代周刊》

皇帝們在蕭公館商量並制定了育才幣森林體系,回去以後立刻著手辦。僅僅兩天之後,大明的第一批數量為2000人的出遊隊伍就踏入了兵道。他們幾乎是清一色的參加過當初聯軍的軍人,雖然有過經驗,但這次畢竟是私人性質了,明政府每人給他們發了一小筆錢就把他們打發上路,這些人不知道該去哪裏,更不知道是什麽狀況,懷著忐忑的心情一進入兵道,這才發現那裏已經是滿坑滿谷的人,見他們來了,紛紛圍上來問:“兄弟去哪兒啊?搭我車吧。”

以下是他們之間最常見的對話形式和內容。

明朝人:“大哥的車去哪兒?”

漢朝人:“你想去哪兒我就送你去哪兒。”

明朝人:“我也沒想好我該去哪兒。”

漢朝人:“那我給你介紹一下沿路的站點。你要是錢多就去蒙古草原旅遊去,要是沒錢建議你先去秦朝,包你一出站就有工作,活兒是累點,工資高。”

明朝人:“漢朝怎麽樣?”

漢朝人:“漢朝現在先別去,鬧饑荒呢,簽證也不好辦。”

明朝人:“大哥是漢朝的?”

漢朝人:“是呀(說著一指身後的車夫們),幹我們這一行的基本全是漢朝的。”

“那去秦朝多少錢呀?”

“你給200育才幣吧。”

“太貴了吧?”

“兄弟,你這可是從始發站到終點站啊。除了給國家上稅以外,馬車的折舊和馬飼料一拋我基本沒賺頭的。”

“給你150。”

“別說了,180你走就走,不走您換輛車。”

“走吧。”

……

當然,180不會光拉一個人,事實上那車跟出租車差不多,車廂裏頭能坐六個,車夫旁邊還能坐一個……所以車夫們通常也會這麽喊:“走了走了啊,秦朝,再來兩個人就開車。”

自然,你要是想在唐宋等中途站下車車費也會相對便宜一些,可是因為那些地方暫時還沒有客源,所以價錢很不好講,最多給你再省個10錢20錢的。

漢朝人幹這個事情其實並不占先天優勢,因為他們沒有參加過聯軍,對兵道還很陌生。不過在劉邦的培訓下,基本都能很快上崗。漸漸的,其中一些腦子靈光的還自發性地辦起了小規模的旅行社。尤其是那幾個朝代的人也開始出遊以後,他們還配合當地人開展了包食宿的“唐朝一日遊”“宋朝三日遊”等項目,慢慢都形成了自己主攻的特長項目,有的只跑長途,有的只負責短線運送。針對想要務工和旅遊都不耽誤的這種心理,有人還開了慢車線,就是到一個地方之後停留半天,你可以轉轉當地最富盛名的景觀,買點土特產什麽的再繼續上路。

在初期,秦朝就招募來了數以萬計的外地務工人員。各朝派出的人基本都是參加過聯軍的士兵,畢竟手上沒什麽錢,過不起瀟灑的遊歷日子,出門先找份工作是當務之急。短短幾天時間,來幫秦始皇修長城的人就達到了10萬,工程進展一日千裏。秦始皇沒樂幾天就又開始發愁了,這叫個花錢如流水一般呐,秦國那邊還打著仗呢,實在沒有多余的錢來為民工們發放工資了。劉邦倒是支助了他幾十萬育才幣,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無奈,秦始皇也只得把主意打到了賺外匯上。胖子開始還是有點輕商的思想,劉邦讓他一起幹運輸的時候沒答應,現在人家已經形成規模了,再去插一腳就顯得不仗義了。可是胖子也不笨,衣食住行,行才是最後一個,他就著重搞前三個。最先是配合劉邦的人在兵道裏賣吃的和衣服,劉邦的車到了一站,圍上買雞蛋和鍋盔的幾乎全是秦朝人。再後來就索性開成了公路旅館和公路酒店。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你在別的朝代很少能見到秦朝和漢朝人,都貓在兵道裏賺錢呢。

花木蘭說的沒錯,都是當皇帝的,你跟人家抖這機靈是不行的。最先發現這個問題的是對經濟非常敏感的唐朝人,房玄齡的一篇以《驚,國有資產損失嚴重》為題的文章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其他唐朝學者也紛紛開始關注國際金融,相繼發表了《我國外匯儲備已不足秦漢的五分之一》《誰在為萬裏長城買單》《漢時饑荒唐人關》等主題經濟學著作,引發了其他幾國的連鎖反應,一時來唐朝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富於娛樂精神的唐朝人索性辦起了雜志,最著名的是《大唐時代周刊》,上面除了經濟學專版,還開了娛樂版八卦版時事要聞版等版面,發行量巨大,尤其是跑長途無聊的漢朝司機,幾乎人手一本,這就扭轉了大唐對外的貿易差額。

宋朝人當然也不甘落後,持幣充盈的宋朝人開始在高档賓館上動腦筋,每一國的兵道附近都被他們建起了星級酒店,並且由此開始進軍房地產。他們在每一處都大肆團購土地和開發權,興建了無數的商品房以供外地人暫時或長期居住,使得各地房產驟然增值,《大唐時代周刊》以戲謔的口吻稱其為“宋朝炒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