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靖難事:帝國的黑色魔咒

1644年7月,中國南方雖然已進入到盛夏時節,但素有“火爐”之稱的南京卻依然涼意襲人。不僅如此,全國各地也屢有“夏雪不止”的反常氣候報告。自然史學家做出的解釋是,明朝最後的近一個世紀——差不多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恰逢地球進入人類文明紀元以後遭遇的一段最寒冷時期,稱為“小冰河期”。

現代人可以用科學解釋自然現象,而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種“千年極寒”以及它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正是改朝換代和亂世降臨的不祥征兆。也就在三個月前,李自成率領叛軍攻破北京城,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

一個多月前,朱由檢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年號為“弘光”。此時的南直隸應天府,一派緊張不安而又忙亂興奮的景象。自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宣布遷都北京以後,南京這個明朝的“龍興之地”已有兩個多世紀沒被當作正式都城了。現在,它將要再度承擔起“光復明室”的歷史使命。

照理說,面對各地烽煙四起的叛亂和北方異族的大兵壓境,南明小朝廷應該有處理不完的軍國要務。但就在這樣十萬危機的時刻,它做了一件令一般現代讀者難以理解的事情——為一樁發生於明朝初年的政治血案平反。

弘光朝廷詔告天下,在“靖難之變”中被武力推翻的本朝第二代君主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的合法天子,並追謚其為“讓皇帝”,定廟號“惠宗”。朝廷同時給予“靖難”中殉國的所有大臣平反,旌表其忠義事跡。242年前的這個時候(1402年7月),正是在這座古老的京城,朝廷開門迎納燕王叛軍,皇宮起火,二十五歲的朱允炆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