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位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標太子的第二個兒子。按照正常的長幼排序,他應該算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雖然朱標很早就被朱元璋立為太子,但是在朱標的兒子當中,朱允炆卻並不是長子。在朱允炆前面還有個哥哥叫朱雄英,幸好這個朱雄英沒能修煉成為帝國的朱英雄,不然的話,後來的歷史與朱允炆也就沒什麽關系了。

按照皇位繼承的遊戲規則來說,如果不發生什麽跑偏事件,長子朱標順利地從朱元璋手裏接過第二棒,朱雄英又從朱標那裏接過第三棒。但歷史往往並不按照正常的規律發展,規律往往會被某些意外打破。使得大明王朝皇位繼承出現變局的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的皇族生育體系出現了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長房不旺偏房旺”。長房子孫越是小輩死得越早,常常是白發人送黑發人。

先是朱標的長子朱雄英生下來沒幾年,英雄沒當成,卻死在了自己的父親朱標的前頭。而朱標也沒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上幾年,又急急忙忙地趕在朱元璋的前頭奔了來世。這種人算不如天算的變局讓精於算計的朱元璋也只能徒喚無奈,也將還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文弱書生朱允炆從歷史的後台推向了前台。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樣一場個人命運和歷史發展的變局,作為一名普通皇子的朱允炆應該會過得更加快樂一些。

朱允炆生於洪武十年(1376年)十月,他的母親是太子朱標的嬪妃。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常氏,這個常氏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元璋的長孫朱雄英的母親。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因為呂本的官職地位並不高,所以他的女兒也只是一個嬪妃。

子憑母貴,因為朱允炆是庶出,所以他在剛出生時並沒有受到重視。他在生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黑戶,一年多以後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洪武十一年(1377年)年底,太子妃常氏薨,朱允炆的母親呂氏升格為太子妃。也就是在這時候,洪武皇帝朱元璋才想起來皇太子朱標的膝下還有這麽一個沒有名字的皇孫,於是將其賜名為朱允炆。朱允炆六歲的時候,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朱雄英死了,十五歲時他的父親朱標也離開了人世。

朱允炆就這樣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命運的潮流裹挾進歷史的洪流,時也命也。朱允炆的個人起點並不算高,除了自己的母親地位低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自己的外在形象離帝王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朱元璋本人不幸長了一張“鞋拔子”臉,可他的兒孫們中間並不缺乏英俊魁梧之人。如果選拔皇位接班人也需要面試的話,朱允炆肯定是要吃虧的。

朱允炆的外形缺陷非常明顯,想遮掩都不容易。他剛生下來的時候,頭骨歪得很厲害,整個頭型看上去像個彎彎的月亮。朱元璋看到孫子這充滿個性的外形就很不痛快,他曾經一邊輕輕地撫摸著朱允炆的頭,一邊叫朱允炆為“半邊月亮”。誰也不會料到,這“半邊月亮”以後會在帝國的天空慢慢升起來。

既然外形如此不佳,為什麽朱元璋最後還會把皇權交到朱允炆的手中?在朱允炆身上還有哪些因素能夠打動朱元璋?朱元璋是一個有著深謀遠慮的人,他在開國之時就已經在考慮自己百年之後的事了。朱家的江山得來不易,不守個千兒八百年朱元璋是不會甘心的。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大明開國的當天,朱元璋就宣布朱標為未來皇位的接班人。為了鞏固帝國之根本,朱元璋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為此他專門在南京明皇宮裏建了一個大本堂,收集天下古今圖書典籍,招攬宋濂、劉基、李希濂等名儒學士作為太子朱標的老師,並挑選德才兼備之士給朱標伴讀。

洪武六年(1373年),也就在朱標23歲那年,朱元璋讓朱標嘗試著參與國政。

同年八月,朱元璋又命朱標巡撫陜西,考察未來遷移都城的事宜。朱標不負父皇之厚望,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臨回來時向父皇朱元璋進獻了陜西地圖。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朱元璋讓朱標接班的意願是很強烈的。而朱標盡管與父親在個性方面的差異很大,在施政策略上也有著很多的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還是朱元璋心目中最理想的皇位繼承者。

當朱標成為皇太子並監國之時,後來和他兒子爭皇位的四弟朱棣還只是一個八歲的毛頭小子,連個封號都還沒有。洪武三年,十一歲的朱棣和兄弟們一起被封為王爵,二哥樉為秦王,三哥棡為晉王,朱棣為燕王,五弟橚為吳王,六弟楨為楚王,七弟榑為齊王,八弟梓為潭王,九弟杞為趙王,十弟檀為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