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屁股下的火藥桶

從大明帝國建立的那天起,為了確保朱明江山穩如磐石,傳之千秋萬世,朱元璋的大腦沒有一天不在考慮“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可以說他是在一片反對聲中,固執地推行了早已被歷史淘汰的分封制。朱元璋決定了的事,其他人的反對也只能換來一聲嘆息。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朱元璋並不是一個沖動的熱血青年,他對於自己已經決定的事,往往有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絕。另外我們要搞清楚的一點就是,朱元璋並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庸君,而是一代雄主。他對歷史上由分封藩王而帶來的沉痛教訓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所以他推行的分封制,是對前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一味照搬。他固執地認為,他分封朱姓藩王是鞏固皇權的一種手段。

那麽經過朱元璋創新發展的分封制又是怎樣一番面目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讓藩王的勢力遠離帝國的心臟地帶。從明朝分封諸王的就藩地點來看,基本上都是以北方邊境為重心,長江以南很少。這一點與歷朝歷代是有所區別的,在明朝之前的分封藩地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交通要沖、軍事要地或者經濟中心來大做文章。這等於什麽呢?等於為朝廷的權力軀體做了一次心臟搭橋手術,一旦手術所搭建的橋梁崩塌,就有可能威脅到帝國的統治。如此分封帶來了諸多弊端:許多地區經濟中心被各路藩王占有,直接削弱了帝國中央的經濟實力;帝國的許多軍事要地被藩王們占有,一旦藩王與中央政府鬧翻臉,就很容易出現藩王割據的亂世。如果將帝國的核心地區封給藩王,一旦禍起蕭墻,往往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西晉的“八王之亂”正是禍起於此,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這麽多的前車之鑒擺在那裏,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時肯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在大明帝國的心臟地區——南京(包括今天江蘇與安徽兩省)和兩浙等地不實行分封,要封就把諸王封得遠一點兒。朱元璋以北方邊境軍事防務地帶為中心,沿著長城一線分封諸子。一方面可以將這些藩王支得遠遠的;另一方面又可以讓這些諸子藩王來保衛邊疆,拱衛中央皇室。當時分封到長江以南地區的藩王很少,明朝後來的皇帝也堅決貫徹了這一原則,誰也不肯將帝國的心臟地帶拿出來分封給諸子藩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大封諸子藩王時,第五個兒子朱橚曾被封為吳王,但因為年紀尚小並沒有迅速就藩。洪武七年的時候,有司請將其安置在杭州一帶。朱元璋只說了這樣一句話:“錢塘財賦地,不可。”

永樂年間,朱棣大行分封之事。寧王朱權在靖難戰爭開始時就跟著朱棣舉兵,算是開業功臣。在舉兵之初,朱棣曾經開出過口頭支票:“事成,當中分天下。”而等到曾經的燕王朱棣搖身變為永樂皇帝,口頭支票卻成為永遠無法兌現的一張白條。朱棣不僅沒有分一半天下給朱權,甚至還想賴賬。此一時彼一時,朱權也無話可說。可作為一個小股東,最起碼的利益,自己總還是要爭取一些的。朱權向朱棣提出要求去蘇州,朱棣笑著搖頭說:“這不行,蘇州在京都周圍(畿內也)。”朱元璋的意思是說,如果將你安排到那個地方,他這個皇帝還能睡安穩覺嗎?

沒有辦法,寧王朱權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去錢塘。永樂皇帝朱棣還是沒有樂起來,他依然搖頭拒絕,最後寧王朱權被打發去了南昌。

從分封諸王的血緣關系來看,朱元璋分封的藩王絕大多數是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的叔叔,屬於直系血親。這和前朝的分封制度有所區別,有的朝代往往將皇族裏隔了幾代的皇親國戚也列入分封的範圍。當然,朱元璋大封親生骨肉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保衛邊疆,輔助皇室。想法雖好,終究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後來的歷史證明,朱元璋給皇太孫朱允炆出了一道政治難題。

人就是這麽奇怪,朱元璋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把權杖上的刺拔掉再傳給太子朱標,但是他卻親手打造了一根長滿刺的權杖。朱元璋自己兩眼一閉,什麽都不管不顧了,卻把難題丟給了朱允炆。

從政治地位上來講,朱允炆與他的那些叔叔是君臣關系;但是從血緣關系上來說,諸王又都是他的親叔叔。很多王叔的年紀甚至比朱允炆還要小,但論起輩分,他們又都是他的長輩。這種輩分上的差距,放在講究倫理道德的傳統社會中就是優勢。這種優勢帶來的是心理的變化,這就導致建文朝的叔侄君臣關系陷入僵局。尤其對於朱允炆來說,他對別人可以“講政治”“講原則”“講大局”,但對那些藩王叔叔他還得講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