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宋臣與名義

臘月二十八,時近年節。

大宋鹹定元年,漠南蒙古中統元年將要過去。

漢中城也比平時熱鬧不少。

天漢大街上,雖有不少百姓,但依舊不算擁擠。

一隊車馬緩緩由西面望江門入城,向東大街,在帥府大門前停下。

嚴雲雲才從鎮巴縣回來,鎮巴縣位於大巴山深處,乃產茶之地。

她拎著幾包茶葉,下了馬車,微皺著眉,一路穿過樹蔭小徑,進了帥府桂蔭堂。

只見一眾幕僚已在兩邊坐下,有二十余人,大部分都是楊果近年招攬來的文人。

今日帥府議事,無非是總結今年、安排明年諸事,再發些賞錢,然後休假過年。

時間還早,李瑕還未至。

嚴雲雲往堂中掃了一眼,唯獨對坐在末位的元嚴點了點頭,便轉向後方的小公房。

小公房中只有韓家父子在,人少,反而能商議些公務。

他們才是李瑕心腹中的心腹。

“父親、兄長。”

“回來了?”

“是啊。”嚴雲雲將手中茶葉放在案上,道:“鎮巴縣所產的仙毫茶,帶回來給你們嘗嘗。”

韓承緒道:“看著是好茶葉,挺秀勻齊,嫩綠顯毫。”

“是,味也好,香氣高銳持久,湯色鮮明,很有回甘。”

“茶場如何?”

“荒廢了。”嚴雲雲道:“只有少數茶農還在種茶,散賣的。”

“可惜啊。”韓承緒嘆道。

韓祈安道:“我記得,宋承平年間,漢中買茶,熙河易馬。漢中一年可販茶於西北三百萬斤,交易馬匹三萬匹。”

韓承緒點點頭,道:“所謂‘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裏來’,是這意思。”

嚴雲雲道:“在蒙軍入境以前,漢中乃至整個川蜀,最大的商貿便是茶葉。元豐元年,蜀茶年產便是三千萬斤,王安石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也’,用阿郎的話說,這是‘川蜀經濟的一大支柱’。”

她這次去鎮巴縣,感觸頗深……

承平年間,鎮巴縣的茶葉大部分由茶馬司官員收購,運到臨洮、天水的茶馬場;

南渡之後,還有剩下一部分茶葉運往江南;

蒙古占據漢中,荒廢了幾年,九年前,茶農才恢復了生計,由茶商收購,轉由色目商人運往涼州,賣往西域。

反而是如今收復漢中,原來的那一點茶馬貿易斷了。

再加上禁用了會子,大宗茶貿便更難展開。

茶農過得並不好。

卻也沒太大不滿,畢竟稅賦輕了,地裏刨食總能活下去。

鎮巴縣如此,整個川蜀也是如此。

茶葉如此,鹽、布、酒、藥材等等商貿也不興盛。

川蜀的現狀就是,人少,地多,稅賦輕,民生安定,但就是窮。

要知道,千萬人遭屠,川蜀幾乎是被毀過一遍。

李瑕上任以來,興修水利,能做的是讓耕者有其田。

今年蜀民能吃上飯,但也只是吃上飯,還遠遠談不上振興。

……

嚴雲雲說過這些情況,眉頭皺得更深,道:“我近來常說的便是,要使川蜀富強,僅有糧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商貿。”

“那些商賈不肯以銅錢、金銀來買?”

“咬定了必須在川蜀設‘關子鋪’,否則往後每次交易都要運銅錢、金銀來,成本便太高了。他們說,這次一百萬斤茶,只是拋磚引玉,只要設關子鋪,便是一千萬斤他們也吃的下。”

“那就是三百萬貫?”韓承緒大驚,道:“今年川蜀稅賦尚且遠無此數……”

韓祈安反而道:“如此看來,必是為了引我們允許金銀關子流通了。”

“敢來,我們吞了他們的金銀。”

韓祈安淡淡道:“他們的金銀說好運來,隨時可反悔,茶葉卻得種一年,我們若安排百姓種茶,到時茶葉無人收,你待如何?”

“我賣到天竺去。”嚴雲雲小聲嘟囔一聲。

“只怕不僅如此,依宋律,川蜀賣茶分為兩種,一為榷茶,宋神宗熙寧七年行茶馬法,由茶馬司主政,以茶換馬;二為引茶,商人往四川買茶,官府發放茶引,十稅其一。”

韓承緒說著,指了指嚴雲雲,道:“你這次談的生意,乃是走私茶。”

嚴雲雲道:“叫阿郎發放茶引即可。”

“那便涉及到轉運司,茶稅該轉運朝廷。”

“不轉運呢?”

“茶商若是賈似道的人,或是你走私,或是阿郎侵吞茶稅,證據確鑿。”

“以阿郎如今之勢,該不懼這點小把柄才是。”

“不懼,但不論我們如何應對,只要阿郎名義上還是宋臣,便沒有籌幣權,受制於茶馬法、茶引法。賈似道就是在利用這些名義打壓阿郎,試圖將川蜀拖進宋朝這個泥潭。”韓承緒道:“眼前這一樁事還好應對,然這只是試探,後面必還有層出不窮的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