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

重甲步兵又或者說重裝步兵,除了將卒披覆高遮覆率的精良鎧甲外,更注重密集陣型協同作戰,在當世絕非什麽新鮮事物。

大越立朝,缺乏戰馬,就注重發展重甲步兵。

此時的西秦、東川以及淮東、淮西兩路兵馬,都是在以前的京畿禁軍及西軍的基礎上打造出來,其精銳戰力基本上都是重甲步兵。

楚山崛起早期幾次耀眼的戰績,也可以說是重甲步兵突擊作戰的典範。

不過,在河淮等地淪陷,在面對戰力強悍而機動性極強的赤扈騎兵,楚山則重點發展以盾車等便於戰場靈活機動的輕型戰械為核心的輕甲步兵戰術。

即便將有限精銳集中起來發展的選鋒軍,有時候也會下馬作戰,依舊屬於重裝步兵的範疇,但這樣的作戰機會已經不多見了。

當然,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楚山崛起太快了,楚山的精良鎧甲供應已經跟不上兵馬擴張的步伐。

即便徐懷極其重視兵甲的鍛鑄,兵甲制備能力,居諸路之首,但前期楚山太窘迫了,不得不將相當一部分制備出來的精良兵甲拿出來交易,換回緊缺的糧食以及鹽布馬匹草藥等物資。

即便楚山這些年前後制造出來裝備營伍的紮甲、鱗甲,總計也高達近三萬套,但除了楚山兵馬這些年規模高速擴張外,戰爭的損耗也同樣驚人,此時軍中將卒所裝備的,主要還是這些年諸多大捷所繳獲的皮甲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舊甲。

這也注定楚山前期發展以精鐵盾車等輕型戰械為核心的輕甲步兵戰術,更為經濟實用,也更符合楚山的實際。

然而戰場的形勢及環境並非一成不變的。

隨著戰事規模的擴大以及雙方在對峙緩沖區的防線逐步完善,兵馬的機動性都被大幅削弱,這時候誰能掌握局部戰場的統治力,往往更能決定勝敗的走向。

比如說雙方此時在汝蔡戰場投入五六十萬兵馬,雙方都在千方百計的倚山傍水修築堅固塢寨,短時間內想依靠機動作戰或完全依賴謀略取勝,已經是微乎其微了。

京襄這時候就需要發展重裝步兵作為全軍的核心,增強對戰場的統治力,並配合騎兵及機動靈活的輕甲步兵於側翼輔助作戰,至少更符合廣成、襄城等地的對峙戰場實際情況。

重裝步兵的發展,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就全軍鋪開。

即便隨著新式水輪機、水力鍛錘陸續投入使用,精良鎧甲的制備能力獲得跨越式的提升,但短時間內缺口更大,很多事還是得一步步來。

一方面陳子簫、王憲目前在廣成、襄城戰場,將一部分重甲武卒集中起來使用,一方面制司將下一階段新供給軍隊的精良鎧甲,集中起來優先裝備一些精銳戰營。

現在是直接給徐憚一個重甲步兵營統領。

當然,重裝步兵並非什麽稀罕物,制司對其優缺點也都非常清楚。

以選鋒軍健銳目前所裝備的兵甲作為標準,重裝步兵全副武裝負重將超過八十斤;這還是京襄制甲水平高超,鎧甲重量有很大減輕,但這依然令重裝步兵在戰場上的機動能力大為減弱,同時對進出戰場的通道地形要求也極高。

再是精銳悍卒,也不能指望他們身負近百斤重物,在攀爬十數裏險坡或泥濘狹道進入戰場之後,還能保持多強悍的戰鬥力。

這也是徐懷決意優先在馬澗河之上架設鐵橋的一個重要原因。

倘若河洛敵軍春後還不從廣成前線撤退,雙方對峙的主戰場將集中廣成主寨以北十數二十裏縱深的平坦地帶。

汝州將最精銳的重甲步兵,放在東岸大營,每次進入西岸備戰或作戰,都需要修建一條橫跨馬澗河的不易為敵軍摧毀破壞的寬敞通道。

未來幾年汝蔡等地以內線防禦為主,為了將重甲步兵的優勢更充分發揮出來,加強其對戰場的統治力,同時為了將廣成與襄城的防線更緊密的聯系起來,方便重甲步卒在兩個防區快速支援,徐懷計劃進一步整修北滍水以北、貫穿整個汝州盆地的驛道,除了拓寬驛道、鋪設碎石路基外,還有一個就用鐵橋取代易為山洪沖毀的木橋以及汛季需要撤除的浮橋。

“馬澗橋要修建單跨鐵橋,徑跨逾十二丈有余,營造院可有足夠的把握?”王舉之前就不怎麽關心工造方面的細節問題,這次又率武裝商團南下將近一年才返回,此時聽徐懷述說制司下一階段的戰事部署及兵馬發展方向,禁不住懷疑這麽一座長跨鐵橋的建造難度會不會太大了一些。

此外,僅汝州境內,發源於箕山,往南匯入北滍水、規模與馬澗河相當的支流溪河差不多有七八條,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渠,特點都是入汛之後地勢落差大、流程短、水勢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