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鐘離之戰在即

當楚王發現無論如何也不能改變李然的初衷後,他便算是徹底放棄了迫使李然成為楚臣的想法。

同時,他也恍然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這世上,總有一些人是他無論如何都得不到的。畢竟,每一個人的追求,以及所信奉的理念都是不同的。

他雖然可以把自己的野望和志願傳遞給每一個人,卻終究不是所有人都會被感染到。

就像現在眼前的這李然一樣。

他似乎就有著與其他人都截然不同的處事原則。

一方面,這個人永遠都不會安於現狀,永遠不會使自己處於安逸區內。

所以,物質豐饒的獲得感並不能使他愉悅。

另一方面,這人的志願又似乎與所有的將侯君卿都不同,他對於功名又是極為淡漠。

所以,功成名就的獲得感也不能使他欣喜。

簡而言之,就是這人似乎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作為“人”的需求,似乎在他這裏全部失效。

而這或許就是李然為什麽能夠每每做到“決勝千裏之外”的原因吧。

正如後世的那一句名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想明白了這一點,楚王便也不再強求,因為他已經大致清楚了李然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當楚王告辭後,孫武這才從側面走了過來,看著香園空蕩的大門,一時不由陷入沉思。

“嗯?長卿在想什麽?”

李然見狀問道。

孫武回過神來,面露思慮之色到:

“先生今日對楚王如此袒露心跡,豈不更加重了楚王對先生的猜忌?”

“楚王如今既知先生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楚臣,那如何還能容得了先生日後離開楚國呢?”

說來也是,之前在李然還沒有說明這一切的時候,楚王便已經對李然動了殺心。

如今李然既是如此說了,並斬釘截鐵的斷定他此生都不會成為楚臣,那楚王又豈能讓李然活著離開?

孫武所擔心的是日後李然的處境,只怕是會更加兇險了!

“呵呵,無妨。我相信今日之後,楚王便該當清醒了。”

李然的回答顯得漫不經心,臉上盡是不以為然之色。

“哦?先生何意?”

孫武甚是疑惑不解的問道。

此時,只聽李然是繼續言道:

“楚王應當明白,他既無法招攬李然的同時,也絕無可能殺得了李然。”

“莫說是他,便是王子棄疾,亦或者是伍舉,他們都殺不了李然。”

“既然無法將我徹底留在楚國,又無法將我除掉,那楚王就會明白,與其落得這些個罵名,與其背負擅殺賢良的罵名,日後莫不如是做個順水人情,就此放我離去。如此對楚國而言,反而或許是更為有利。”

楚王雖一時智淺,但終究也是一代雄主。他所圖謀的,會是這一時的得失嗎?

不會

這從他一早就計劃好要讓位與王子棄疾,便能看出。他是真心希望楚國能夠重新強盛起來的。

而殺李然,的確可以為楚國除掉一個長遠的憂患,這在不久的將來,或許能夠讓楚國因此而得利。

可是若從眼於更加長遠的未來,他的這一舉動,卻反而是對楚國不利的。

這其中的權衡與考量,楚王雖一時難以看透,卻不可能一直被蒙在鼓裏。

孫武聞聲點頭,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也總算是落在了地上。

“楚軍開拔在即,若不出我所料,楚王定會召長卿隨軍。畢竟長卿於巢邑一戰,可謂已是威震宇內,楚王他又豈有不起用長卿之理?”

“只不過,朱方一戰,無論對楚國而言還是對我們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

“長卿切記,務必要生擒慶封,萬不能再重蹈當初巢邑之戰的覆轍!”

李然臉上的神色格外凝重。

“武,謹記!”

孫武當即拱手而禮。

他明白,慶封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此一戰若再重蹈當初巢邑之戰的覆轍,那對於李然而言,將會是不可承受之重。

“有勞長卿了,速去準備吧。”

……

翌日,子產與向戌也前來告別。

申之會已落下帷幕,而鄭國與宋國此次本就沒有帶許多兵卒前來,所以楚國意欲引軍圍攻朱方城,跟他們也扯不上什麽關系。

這裏順道提一句,鄭國之所以沒有帶許多軍隊前來,因為子產打從一開始,便知道了楚王之所以要開著一場會盟的根本原因。

子產是何等的聰明?

他又豈能不知,申之會不過就是楚王裹挾中原諸國攻打鐘離國的一個借口?

他乃是要以此為借口,名正言順的出動大軍討伐鐘離,並以此制裁那些與鐘離,乃至吳國暗通款曲的“不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