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宋國有壞人,也有好人

子產與向戌辭別了李然後,便各自回了大營準備。並派出使者,知會於楚王。

楚王聞言,卻不禁大怒:

“好一個宋國!與慶封暗通款曲,不帶一兵一卒前來。如今竟還想提前走人?!真是豈有此理!傳令下去,不允宋國!待寡人等拿下鐘離,自會放宋人歸去。”

很顯然,他所怒的並非是鄭國,而是宋國。

聞得楚王大怒,此時大殿之上,無有一人敢吱聲。

晾了半晌,終於有一人起身,並拱手跪於大殿之上,大聲言道:

“大王不可!此番會盟,乃尋宋盟之友好。若執宋人,恐天下人不服啊!還請大王三思!”

此時於殿前說話的,便是申無宇。前面曾提及過,此人最擅長犯顏直諫。故而,素不為楚王所喜。

“哼!宋人既如此無禮,寡人又何必以禮相待?!此事寡人之意已決,不必再言!”

“宋人無禮”當然只是一個幌子,其實誰都知道,楚王為什麽要把宋人質在楚國?

顯而易見的,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斷絕宋國與鐘離之間的聯系。

但是宋國不同於徐國,一來,宋國好歹也是一個大國。二來,宋國又是弭兵之盟的倡議國,你把宋人給執在了楚國,那無異於直接向中原宣戰。

宋國華氏為什麽敢不帶兵前來?不就是看透了這一點嗎?

“大王,宋國的向戌,乃是首倡弭兵的大功臣。今已年邁,不能擔事,若稍有不慎,困死於楚。試問大王如何能擔當得起?”

“更何況,與慶封暗通款曲的乃是華氏,華費遂身為宋國司馬,不欲帶兵卒前來的,亦是此人。”

“臣以為,宋太子與左師乃是無辜之人,念向左師年邁,可使其先歸。至於華費遂,可執之。”

申無宇這話說得甚為直接,也甚為有理有利。縱是楚王再如何蠻狠,也不可能不懂得這其中的關節。

於是,楚王熊圍便下令,一方面以“宋人遲至”為由,執住了華費遂。另一方面,又派人是恭送了宋國太子和向戌,以及鄭伯一行離去。

……

而就在子產與向戌離開後沒幾天,楚王便是下令,命伍舉為大將,率楚國大軍,領諸國聯軍,浩浩蕩蕩的開赴朱方前線。

果不出李然所料,孫武確是被楚王征召,任左軍司馬領沈尹之職。

這是孫武第一次被楚國授予正兒八經的軍事職銜。

左軍司馬的意思,顧名思義,便是左軍的領軍之人,這一職務,已是相當於楚國的中級指揮官,麾下足有三五千人之多。

前面說,楚國三軍中,左軍負責沖鋒,中軍負責堅守,右軍負責斷後,三軍或各司其職或協調並進,在不同時段各自擔負不同的職責。

孫武能夠被授予左軍司馬這一職位,充分說明楚王是極為看重孫武的,而此番進攻朱方城之戰,便很有可能是想讓孫武挑起大梁。

而孫武的軍事才能,也正是在這一場場名不見經傳的戰爭中逐漸得到展現。

……

六月,艷陽高照。

伍舉率軍抵達前線後,按照李然所獻之計,召諸國使君前來議事,詢問哪國願意做先鋒官。

顯而易見的,這種詢問純粹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中原各國與那慶封本就都是無冤無仇的,又何必是替你楚國賣命呢?

所以,正如李然所料的那般,諸國的將領面面相覷,皆不願作聲。

伍舉由此佯裝大怒,在一番等待無果後,竟是拍案而起。

“不過短短月余,諸君竟是將會盟之辭給忘得一幹二凈了?!”

“如此背信棄義,敢問諸君又有何面目示人?!”

這話簡單點來說便是:你們這幫不要臉的王八蛋,老子都替你們感到丟人!

當然,這種話,表演的成分自然是更多一些。

而諸國的將領當然也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他們眼下正在楚國的軍營之中,萬一到時候那句話說得不是了,冷不丁的給他們再來一下,他們也是遭不住。

所以面對伍舉的憤怒,諸國使君只得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個勁的裝死。

伍舉見狀,便當即是按部就班,依照李然所謀劃的,不由分說,直接要繳了各國聯軍的指揮權。

諸國將領正欲反駁,卻不料伍舉直接一個冷眼掃視。

“諸君難道是不同意?”

“好啊,若是諸位覺得此舉不妥,那便請諸位表一表當日會盟的誠意,率軍先登朱方城!”

不給指揮權是吧?

可以啊,那你們去攻城吧。

你們總不能前腳跟我楚國結了盟,後腳就這樣明目張膽的擺爛吧?

這話一出,營帳之中頓時鴉雀無聲。

於是,聯軍的指揮權也順理成章悉數移交到了楚國伍舉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