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還有誰要辭官?!

“陛下不可!”

李東陽旁得不管,他必須把皇帝留在紫禁城,“朝廷剛遇上兩樁逆事,正是人心浮動之時,若陛下這個時候禦駕親征則亂象必生!且陛下身系天下萬民、江山社稷,如何能夠親身犯險?臣請陛下收回此念!”

皇帝說出這番話其實並不出大臣們的預料,這麽幾年了,誰不知道這一位是具有幾分英斷之氣的雄主。但是國家是戰是和,皇帝是否親征,這是絕大的事,可不能是意氣之爭。

所以任憑皇帝說出怎樣的道理,劉大夏也跪著不起來,他顫聲泣曰:“陛下,先帝禦極十八載,雖有數次亦不忍心中氣想要興兵於外,但每一次也都已生民為重。如今先帝屍骨未寒,陛下念及先帝,也當擯棄興兵之念。”

朱厚照就知道這事兒麻煩,以往的事,他喝斥兩句,總歸是臣子們退讓些。但這次,哪怕他表現出這種姿態,這些大臣依然不改其志,前赴後繼的要把他拉住似的。

“劉大夏!你說事就說事,聽你這意思,朕倒成了不孝子孫,要違逆先帝遺志?”

“臣不敢。”

“你有什麽不敢的,你說來說去無非就是說戰事一啟,則耗費民力。那麽朕問你,邊疆的百姓他們是不是我大明的子民?你我君臣要不要管他們?”

劉大夏依然堅持,“邊關即便有警,也不過疥癬之疾,若是舉國興兵,那就是天下萬民之災禍了!”

“等著韃靼人一天天做大,等著大明一天天衰落,等著北虜有一天屠戮中原,這就不是天下萬民之災禍了嗎?”

“陛下!”

“你不要再說了!”朱厚照有些惱怒起來,“朕平生之志就是要恢復我大明太祖、太宗時的榮耀。為了這今天這一刻,朕還是太子之時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了。國庫沒錢,朕有錢!大明的將士弱不能戰,朕的上直親衛可以與韃靼人戰鬥!治國治家是要從大局出發、是要從長計議,可朝廷也不能失了那一股意氣!”

“再者說了,朕是什麽才能、對國事是什麽態度,你們眾位大臣都瞧在眼裏,歷朝歷代都是開國的君主還算雄才大略,往後哪裏還有雄主人傑?!照你所言,今日不行,今年不行,等到後世之君,難道還能行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朱家還有敢流血的帝王!”

這一刻就是新皇帝和老皇帝的區別,當很多人都反對的時候,作為皇帝你敢不敢乾綱獨斷,還是始終在臣子的意見之中出不來。

“陛下,不可啊!”劉大夏呼天搶地,喊得是聲嘶力竭。

不過朱厚照都懶得聽他說,“你閉嘴!!朝廷的兵部尚書勸朕罷兵,你當得什麽兵部尚書?!還有劉閣老、李閣老、謝閣老。”

“微臣在。”

“咱們君臣冷靜一番,你們也不要覺得朕是意氣用事,先帝在時、本宮於東宮之中,有哪一次是真的意氣用事的?你們說得出來嗎?”

這個,他們還真的找不出來。

多少次一開始都以為當時還是皇太子的他是沖動了,事後一想,其實很多步驟都是先前想好的。

“朕告訴你們,今日這事,朕也早就預料到了。韓尚書,國庫應該沒多少銀子嗎?”

韓文有些羞愧,“請陛下恕罪,微臣雖然剛剛喊得響……但國庫確實結余不多,尤其弘治十七年山東大旱,為了賑災把僅有的銀兩也花出去了。”

“這個事,朕回頭再找你們商量。”皇帝掠過這一節不提,“國庫沒銀子,朕的私庫有銀子,嘿,不多,三百六十萬兩!三位閣老,這銀子可以證明,朕不是意氣用事了吧?”

因為這麽多的銀子,說明為了此次出兵,準備工作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本來有四百萬兩,但是山東賑災,前後兩次分別花去了二十萬兩。余下的,哪怕只用二百萬兩,支撐一次朝廷的用兵怎麽也夠了。”

如果情況緊急,他還可以再從浙江調銀。

穿越這麽幾年,他不知道封建王朝最是打不了富裕仗啊?不管怎麽說也是早有準備。

現在皇帝財大氣粗,這麽一群大臣就有些傻眼了,從太祖開國到現在,也沒出過這種事啊!

“陛下!”

一直沉默的左都禦史張敷華忽然開口,“臣聽聞今年山西、江西都有糧食欠收的情況,各府、各縣皆有流民積聚,微臣懇請,陛下能發愛民之心,撥給賑災款項,解民倒懸,救民水火。這豈不又是仁政?”

朱厚照一愣,其他人也有些愣神,想了想,皇帝說:“江西從南直隸調糧,山西從湖廣調糧吧,富裕的省份總要做些接濟。”

張敷華急忙說:“臣恐南直隸和湖廣不願,難以推行。”

“這叫什麽話?南直隸和湖廣是哪座衙門哪個人不願?你說出名字來,朕倒要問問,他當得還是不是我大明的官。”皇帝不聽張敷華解釋,“不過為了減少扯皮,盡量爭取時間多救災民,依朕看,朝廷也需要派人以朝廷的名義協調,張總憲,這事你責無旁貸。根據災情輕重,你可分別前往南直隸和湖廣調糧,即刻啟程,不得有誤,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