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未來的一步

“朕聽說,海的盡頭還有陸地,陸地之上也有人丁、國家。就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國王,如果有可能朕也想同那些人交談一番。”

這些知識,王守仁也不盡了解,他只是應和著說:“海外未開化之地,陛下還是謹慎些好,這些人不知孔孟,不遵禮儀,況且蠻夷之地,也必定不如我中原地大物博。”

朱厚照不會去在這個方面反駁或鄙視王守仁,和一個五百年前的人爭論這些既不會有優越感,而且也毫無意義,他只是在說朝廷的海上政策。

“所以伯安說要有海上的‘山匪’來保護我大明的商船,朕才覺得可行,其目的就是要告訴這些蠻夷小國,我大明百姓即使到了海外,也不容不得誰隨意欺淩。”

“這件事,你且放手去做。朕原想升你的官,不過後來仔細想想,還是參政好些,這樣你便不必拘泥於品級。可就是有一個麻煩事,現在似乎船只緊缺。”

王守仁想了想,“陛下,福建倒也查了幾家走私的商人,若是陛下準允,臣請將這些繳獲船只賜臣。先解了燃眉之急再說。”

“準奏。”

“謝陛下。”

朱厚照仔細的看著三十來歲的王守仁,那是越看越欣賞,因為此時的他已經露出了‘文人封爵’的氣象。

假如這支水師部隊真的給他弄出花樣來,在海上打幾場勝仗,憑什麽不能封侯?

而且現在這年頭可沒有和平與發展這個主題,如果需要打仗,那就打好了,

開戰的原因當中就有一條:白銀。

其實大明是銀、銅兩貧的地區。僅有的一點銀礦也不夠龐大的陸地人口和經濟規模來使用。

所以貨幣在我們歷史上就是一個尷尬的事情。

就以銅錢為例,因為缺銅,所以就導致只要封建王朝認真鑄造銅錢,那麽銅錢本身的價值很高,錢拿過來煉化了,反而更值錢。可要是粗制爛造,那玩意兒就沒法用,很容易造假。

而就白銀來說,隔壁的日本正是從16世紀開始成為世界性的金銀出口國。

而其需求,正是來自大明,其實包括日本在內,世界上的白銀都在大量流入中國。

張居正後來實施一條鞭法,其基礎就是白銀貨幣化。也就是整個國家已經擁有這麽多的白銀。

否則國家都缺白銀,你非要一條鞭法跟老百姓收人家沒有的銀子,這不是要人命嗎?

事實上,盡管如此,當時也有很多人記載,大明許多百姓是手中有糧,但是沒有足夠的渠道換成白銀。當然這是後話。

而再站高一層想,

白銀是什麽玩意兒?金屬。

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

大明出口的是啥?絲綢、瓷器、茶葉。

這都是正兒八經的實際產品,老百姓一點一點幹出來的。結果呢,坐在銀礦、金礦上的人把山上的東西挖一挖就把這些產品換來了。

開海開了半天,其本質也是要用勞動換取一點貨幣。

但如果我們也可以直接開采白銀呢?

雖說這不是無限制的,因為白銀本身並不具備價值,無限開采,到一個階段國家必需改換為金本位。

但是就眼下和未來幾十年的階段來說,若是能有銀礦最好……而日本這會兒是戰國時代,各諸侯之間相互爭鬥,為此瘋狂的開采白銀。

葡萄牙人稱這個時候的日本為‘白銀之島’。

國內的顧炎武也說‘日本無貨,只有金銀’。

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花三十五萬兩銀子很值,首先至少養活了大明一些百姓,其次也有一些海上武裝力量,最終呢,也許可以嘗試一下那個目標。

也正是因為朱厚照的思緒延伸到如此遠的未來,再回過頭來看王守仁才會覺得此人必有大用。

所以心中是很難忍得住對王守仁的欣賞之情。

之後的幾日,即便很忙,皇帝也是抽出時間不停的召見他,陪侍左右,

經常性的也有會入宮的大臣,他們總是不約而同的見到王守仁,有的時候不僅福建的事,其他地區的一些事情,皇帝也會問問王守仁的意見。

這樣的聖寵先前已有端倪,但這次來得突然、急促而且勝過以往任何一個臣子。

以至於又過上幾日,宮裏傳出一句話。

說永壽宮的兩位貴人鮮少能見到陛下,有一次問身邊的太監,陛下在做什麽,結果太監回答,陛下在召見王參政。

就這麽一句話,也不知道那兩位貴人有沒有真的問,更不知道從何處而起,也許就是有好事之人為了體現王守仁的受寵而編造的一段笑話,只不過實在逼真。

所以在京裏以非常快的速度傳開,因為這確實也迎合了很多官員的內心想法。

這日,王守仁從宮裏出來,回到家的時候大吃一驚,原來是先前那個福建的山匪頭子竟然摸到了他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