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神機營

“……朕翻前朝實錄,上記載太宗皇帝組建神機營,其火器威力巨大。所謂神機火槍者,用鐵為矢鏃,以火發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聲聞而矢即至矣。永樂中,平南交,交人所制者尤巧,命內臣如其法監造,在內命大將總神機營,在邊命內官監神機槍,蓋慎之也。”

“但朕今日觀之,各處守備官皆采取雜木制銃箭,大明國力不如百年前,由此可見一般。朕也知曉上馬打天下,更需下馬治天下,可治天下是否包含治軍?軍備廢弛,羸弱不堪,一旦遇警,我大明朝要靠什麽來守衛疆土?”

永樂時,皇帝組建三千營、五軍營和神機營。

所謂三千營就是當時被打投降的蒙古人組成的軍隊,最初是三千人,所以叫三千營,但後來遠遠不止三千人。

五軍營是從各省抽調的精銳兵卒組成的軍隊。

神機營,則是裝備火銃和火炮的部隊。

具體當時用的是什麽火銃,各類史書各有說辭,但大致上,是可以手持發射的武器。只不過絕對不如現在這樣方便。而且不是每人一把火銃,因為裝填不方便,所以神機營其實是五十七人一隊,其中三十三人分成三隊,十一人裝填、十一人傳遞火銃、十一人瞄準射擊。剩余人員則持盾防守。

麻煩是麻煩了些,但這樣的設置做到了“槍不絕聲,對無堅陣”。在冷兵器時代,神機營當然大顯神威。

再加上三千營和五軍營。

朱棣就是靠著這些武裝力量橫掃大漠,大明也是四夷賓服。在那個時候不要說像今天這樣寇邊劫掠了,邊疆的大臣報告一聲說蒙古人可能會進犯中原。是可能。朱棣就會令明軍去掃蕩一圈。

當然也確實花了不少錢就是了。

然而盡管百余年來差距顯著,但軍備的議題在今天提出來,仍然會引起巨大的爭議。

因為這些錢花了,老百姓落不著好,官員也落不著好,然後他們就將這個行為定性為皇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一旦真的要發動戰爭,就要征調天下幾十萬民夫,勞民傷財,確實也是事實。

“陛下,復套已為國策,且耗銀百萬,國家之財一小半用於其上,且為了對抗韃靼,朝廷不遺余力整頓馬政、編練騎兵,這些也都還有理由。而聽陛下之意,似欲重建神機營,卻不知又要對付哪裏的敵人?”

說這話的不是旁人,乃是左副都禦史章懋。

隨後禮部尚書林瀚也附言,“啟奏陛下。當初神機槍所用之木名為鐵梨木,其木質堅密沉重,色赤而重,一發可三百步。原先為交趾歲貢於京,為神槍中用。宣德後,大明退出交趾,朝廷便無法再獲得大量鐵梨木,除非高價購買,可大明國庫空虛,大量購入鐵梨木也只能陳而不用,因而也無法恢復當年神機營之勇。”

朱厚照說道:“聽你們的意思,朝廷應當放棄火器,不去管他。既然如此,當年太宗皇帝為何要組建神機營?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古來罕見,不正是朕要效仿的明君嗎?若說耗費了銀子,朕這座紫禁城也耗費了不少銀子,你們不如將其拆卸賣了!”

“陛下息怒。”章懋上奏說:“臣等只是擔憂朝廷開支太甚,陛下並非昏庸之主,所說的增強官軍之力原也是題中之意。只是大朝會第二日,河南、山東、浙江為了四十萬修河銀兩爭上了整整一天,所求者皆為百姓之望。朝廷武備已然大有改觀,何必再多花銀兩?”

左都禦史張敷華也勸誡,“臣聽聞陛下於北境撥銀百萬以擋韃靼,又撥銀三十五萬靖平海疆,如今再提火器,實為不該!陛下初登大寶,理應與民休息,斷不可起好戰之心,耗竭天下民力!”

朱厚照有些皺眉頭,“西北撥銀百萬,朕用的是開海的銀子,東南靖平海疆,朕用的是海貿的銀子!你說朕不與民休息,這些銀子哪一筆是來自於加派賦稅?!朕每日不辭辛勞,欲重振大明國威,怎麽爾等心中竟覺得朕這是徒耗民力?!”

“自秦漢而至隋唐宋元,個個都是開國建元的初年武力強盛,而至中後期則吏治腐敗、軍隊廢弛,你們睜開眼睛瞧瞧,大明是不是也一樣?若是再這樣昏昏沉沉下去,大明是不是亡國有日!還有你林尚書,沒有了鐵梨木,就跑來跟朕說朝廷幹脆放棄算了。你這個尚書當得未免太輕松了,兩手一攤說做不到,沒有一句是說怎麽做,是不是要朕去給你砍木頭來,那朕要你何用?!”

皇帝原先是會發些脾氣。

不過過了這麽些年,其實也是越來越少了。

但今天這脾氣沒忍住。

主要是朱厚照忽然覺得做一件事好難,他都沒有折騰國庫,結果還是要面對重重阻力,仿佛就是皇帝搞來一些錢,也應該交給他們決定要怎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