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南方造船、北方剿套!

大朝會後一個月,即便離京師較遠的地方官員也都基本回到了衙門駐地,四川巡撫費宏著手茶馬互市事宜,這兩年以來,朝廷對於地方治理明顯下了功夫,同時部分地區的商業繁華讓貨物運輸更加頻繁。

由此而來,馬的需求定是旺盛的。

王守仁跟隨王鏊先來到杭州,他們要在梅記所屬的青正源造船廠開走剛造好的六艘四百料福船。所謂料,是當時的一種計量單位,

後人研究明史,對於一料到底是什麽概念,也只有一個大約數,即一料應0.33噸排水量左右。

四百料的戰船就是排水量一百三十噸左右的船只。

換算成長度,大約就是長二十多米,寬四五米。

二十多米的船其實不小了,當然了,在明中期,偉大的祖先們也可以建造四千料的大船,也就是所謂的封舟。

史書記載嘉靖之後,有官軍乘坐封舟出使琉球,來回四五次一次事故都沒有,可見這樣的船只在海上航行足夠安全。

但封舟至少47米長,12米寬,露出海面的高度也要有12米多,三四層樓那麽高,實在是個龐然大物。

其上有‘九桅十二帆’,但凡要是碰上靠岸拋錨,已經達到了‘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的地步,可以說獨步天下。

也因為封舟實在是太大了,造出來出使他國當然是可以,宣揚天朝上國的武功嘛,但是確實不便操作,據說封舟到達琉球後,因為無風,失去了動力,最後是50多只劃槳船將它拖進了港口。

這樣的話,船只大是大了,但笨拙。

對於王守仁來講,他稍做研究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樣的戰船。

而且四百料也不小了,三五米的高度也是高大如樓,行於海上可容百人。

梅可甲也不是造船的專家,他是找來了經驗豐富的船工。

雖說現如今船只緊張,但憑王鏊浙閩總督的身份、王守仁禦前紅人的資格,先期取船,完全不在話下。

“此船設帆桅二道,船艙上下一共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設樓二、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誠海戰之利器也。”

一行人在造船總工的帶領下,上上下下的邊聽邊說。

王守仁裏裏外外仔仔細細的都看了個遍,並在王鏊身邊說:“此船可容納百人,大是足夠大了,只不過卻沒什麽足夠的火器,朝廷所能提供的就是些鳥銃、火藥箭和弩箭,下官還是想要些威力巨大的火炮。”

邊上梅可甲見多識廣,“小人聽說,在南洋有夷人所使的佛朗機炮威力不小。”

登上海船,行使海上,哪怕就是江面之上也能體會到火器的重要。畢竟水面寬闊,人連踏足的地方都沒有,不靠火器互射,哪個和你提刀對砍啊?

“陛下執意恢復神機營,看來也是預見到這一點。”王鏊拍了拍甲板上的欄杆,“可惜大明還沒有這種佛朗機炮,現在也只能先這樣,朝廷已經下令,今後誰造的火器好,朝廷就花銀子買誰的,所以等上一段時間,總歸是有的。”

王守仁也沒辦法,而且他對船只還有一點不滿呢,問道:“便只有六艘不能再多了嗎?”

梅可甲無奈,“王參政,主要是時間緊迫,開海令之前,每造船只都要到官府申請,開海令之後也才沒幾個月,我這些工人日夜不停,六艘實在是極限了。”

“看來也只能如此了……好,那付銀子吧。”王守仁也看不出梅可甲在作假,能拿到六艘船,對他目前來說也算堪堪夠用了。

“好。都準備好了,下面請吧,船上到底還是風大。”

反正看也看了,

那就收貨。

這個時候的四百料大船,造價大約在八百到一千兩左右,如果是其他人來要,梅可甲還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漲價。

但王守仁購船,代表的是官方,

這些船只也不屬於個人,而屬於朝廷。

銀子倒騰來倒騰去其實就是左口袋到有口袋,算得太清楚也沒有意義。王守仁拿的那三十五萬兩白銀花完了也還是要向朝廷伸手。

所以這幾艘船梅可甲都是按照正常的價格,一千兩一艘,總共六千兩。

有了銀子,他也好給自己青正源的造船工們發些賞錢。

不知道為什麽,皇帝竟然允許少府所屬的東方造船廠來高價挖他的工人,這叫什麽事?

大家都是為朝廷辦事,這不是相互之間爭鬥、浪費錢麽?

但皇帝陛下就是允許。不僅允許,這特麽的主意就是皇帝給顧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