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正德理政

順天府在解決以免除徭役而推廣紅薯的事,保定府在查當地官員侵地一案,北邊宣府、大同、榆林、薊州和遼東都在不停的通過文書和皇帝交流清理軍屯之事。

這些事情和問題的矛盾都很清晰,朱厚照要做的就是持續加大推動的力度,同時對於反撲力量予以鎮壓。

清屯最初的激烈反抗在年後已經漸漸不成氣候,因為朝廷反應過來了,而且多番防範,力度空前,比較大的動亂並不容易發生。

至於其他各省份的事大體也是如此,例如河南巡撫彭澤仍然在查周王府涉及的官員強行置換良田一案,四川在開墾新的土地,湖廣仍然為流民的問題而焦頭爛額,山西整頓了那些作亂涉及的相關人員,豐熙到任以後最重要的事是推廣紅薯,因為他首先想解決很多老百姓飽腹的問題。

這些都是朱厚照的日常,除了這些,還有某地上報了祥瑞或是報個貞潔烈女之類的事,抑或一些令人震驚的要案,這也不難辦。

總歸就是秉持著為民、不擾民的原則,然後用人得當,讓他們去做就是了,並不值得事事詳細書寫,當然,國家那麽大,每年都會有地方遭災,如果是比較大的,還要派欽差過去。

不管怎麽說,內閣和六部都是有能力的大臣,以他們的經驗輔佐朱厚照,各項事情都還是有條不紊。

但浙江和福建的事卻不一樣。

在朱厚照的認知裏它不一樣,比查幾樁案子或是推廣多一萬畝紅薯還要重要。

浙江社會產生的變化王瓊先前已經提過,他還要對稅法進行改動,朱厚照沒有同意,他還是覺得當地商業的力量仍然不夠強,商業的影響甚至還沒有走出浙江,社會上對於大航海、對於海外諸國的認識還是不足,這個時候就去收果實,實在是有些急了。

基於這種想法,杭州的鈔關也被他取消,胡亂收費這種事,在信息時代都解決的不好,眼下是什麽模樣朱厚照真的不敢想。

反正中央政府也收不到什麽錢,取消了就取消了,受損害的仍然是那些要在大明軀體上吸血的人。

而他看到的那封章黎上的奏疏,不是一個意見,也不是一個問題,單純的稟報了朝廷的善政在當地所取得的一個良好的效果,因此內閣的票擬也很簡單:宜抄邸報,宣朝廷善政於天下。

不過朱厚照在朱批的時候下筆猶豫了,幾番想寫知道了,但總是覺得哪裏不對,所以放在一邊,並吩咐,“將兩位閣老請過來吧。”

“是。”

這樣的畫面也經常在乾清宮的東暖閣裏發生。

平常的治國理政,其實比興兵打仗還要難,它難在沒有戰爭的刺激與勝利的熱血,只有日復一日的枯燥但仍需堅持,難在一年十二個月,月月如此。

但也沒辦法,朱厚照不能當個戰爭狂,而且領土的擴張並不困難,難的是經營得好。

楊一清和王鏊來了以後,朱厚照也不廢話,當即問道:“你們都認為商人為朝廷納捐,建造戰船的建議可行?”

這話問得兩人一愣。

“老臣……確實不知,有何不可?請陛下示下。”

“王先生呢?”

王鏊如實說:“商人多金銀,他們願意拿出來襄助朝廷這是好事,朝廷也不能駁了人家的好意才是。”

“嗯……”朱厚照上手交叉抱胸,苦苦思索著走來走去,“捐來捐去也就六萬多兩銀子。”

王鏊表情僵硬,“陛下是嫌少?”

“不不不,朕不是嫌少。”朱厚照擺手,“朕是覺得這銀子,朝廷可以不要。朕已經撥了四十六萬兩銀子了,如果有需要,今年國庫仍然可以支出,少府經營糧商、船廠以及多家商鋪,一年勻出幾十萬兩銀子難度同樣不大。況且,朕的內帑還有近三百萬兩銀子。難道,就差這六萬兩?”

這麽說著,他自己的思路其實也慢慢可以理得更清晰些。

“你們真的再仔細想想,真的需要這六萬多兩銀子嗎?”

楊一清和王鏊對視了一眼,“陛下,臣等以為,倒也不是缺不缺的問題……主要這是浙江商戶的一份心意。或者內閣再向浙江去一道詢問函,問問他們到底有沒有明示或暗示商戶都要納捐。”

“不必了,就六萬多兩。浙江巡撫的面子也太不值錢了吧?浙江的商戶也沒那麽窮,真要暗示了絕不止這麽一點兒。朕想問個問題,如果朕下旨給章黎,要他把這些銀子原數退回,那會怎麽樣?”

這兩個老頭兒的表情很驚詫,就連一旁的尤址也不禁擡頭,他入宮也幾年了。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麽正德皇帝治國幾年,國家就能有這樣的改變。

開海、練軍,這當然是一方面,但這麽多個日日夜夜,數萬封奏疏的批示、處理,數不清的各類事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