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超級對決

“以你目前的拍攝效率和速度,二十世紀福克斯準備的35MM膠片數量恐怕不夠。”

片場拍攝間隙,已經挑起劇組部分工作的蓋爾·加朵找到了墨菲,談起了攝制組剛剛報上來的一個情況,“我聯系了柯達在巴黎的經銷商,但他們的庫存不足。”

墨菲輕輕點了下頭,說道,“你馬上聯系卡拉·費斯,二十世紀福克斯的倉庫裏面應該還有存貨,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空運過來。”

“我這就去做。”蓋爾·加朵準備離開,忽然想起一件事,提醒了墨菲一句,“我聽到一些傳聞,據說柯達近況不佳,隨時都可能破產。”

“我知道了。”墨菲微微皺眉,說道,“去忙你的吧。”

柯達面臨破產,對於所有喜歡使用膠片拍攝的導演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這家著名的膠片公司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境況不佳,數字技術的發展幾乎把他們逼上懸崖,去年和今年的經濟危機,想必也會帶來巨大的沖擊,即便不破產能過了這一關,恐怕也熬不了幾年。

隨後墨菲讓蓋爾·加朵特意關注了一些這方面的新聞,畢竟柯達的情況,會關系到他以後的拍片選擇。

根據蓋爾·加朵提供的資料,柯達公司暫時還能挺住,關系到整個電影行業的膠片生產也不會終止,而且柯達也與好萊塢六大公司達成了一份新的協議,將會繼續為好萊塢提供優質的電影膠片,像昆汀·塔倫蒂諾、大衛·芬奇和雷德利·斯科特等導演,仍然表示會以膠片拍攝自己接下來的作品。

媒體上面,還出現了“好萊塢大導攜手拯救柯達電影膠卷”的新聞,推動好萊塢電影公司與柯達達成協議,保證生產及售賣一定數量的電影膠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膠片生產商,從2004年至今,柯達電影膠片的銷量下滑了足足百分之九十二。

即便墨菲本身也經常使用膠片拍攝,但他很清楚,數字技術完全取代膠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剩余的只是時間問題。

尤其業內人士對幾位好萊塢導演的努力並不太看好,表示這雖然能救得了柯達一時,但最終還是會被更加便捷的數字拍攝所取代,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對於年輕導演,膠片將會增加他們的拍攝成本,數字拍攝的方式比較適合。

當然,作為一個導演和電影愛好者,墨菲也不想看到電影膠片消失。

一股微弱的酸味,那是膠片的味道,一架能支起兩個轉盤的放映機,一本本圓圓的膠片盒,在一塊白布的反射下,聚焦成光影……曾幾何時,這就是墨菲對電影的所有記憶。

自從數字技術出現以來,膠片和數字技術孰優孰劣的爭論就沒停過,膠片的艷麗和數字的冷峻,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

數百年來,影像的世界一直是以膠片作為時間軸的,膠片見證了電影的發展史。但高速而先進的數字科技時代的到來,讓那個手工放映、承載著無數溫熱回憶的膠片時代轟然崩塌。

坦白地講,膠片的落寞是技術和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幾十年來,電影產業的每一次革新,都是由一系列好萊塢主導的行業標準催生的。35mm、每秒24格、寬銀幕技術、3D……無不如此。

不過,好萊塢片商喜歡數字電影,並非因為它影像上優於膠片,而在於其物美價廉。

想想看,一部90分鐘的電影,膠片長度差不多3000米,需要五六個拷貝,每個拷貝重約25公斤,要挨個的影院人工遞送。而數字電影,一個加密數字硬盤甚至一個U盤就夠了,足不出戶,通過衛星就能直接傳輸交付給影院。

再算筆賬,制作膠片拷貝的成本高達2000美元以上,但是一個數字拷貝也就幾百美元,在此種考量下,好萊塢乃至全世界的片商們會做出何種選擇,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要技術的發展在繼續,就總會有被淘汰的舊技術,但在一部分導演眼中,數字技術替代膠片本質上不是所謂進步,頂多是進步的幻象,他們認為膠片在色彩還原和飽和度依舊優於數字技術的時候,就被強行掃入博物館和倉庫,難免讓人感到委屈。

劇組的膠片儲存短缺的問題沒有影響到拍攝,在蓋爾·加朵聯系到卡拉·費斯後,二十世紀福克斯動用了自己的庫存儲備,直接空運到巴黎足夠的35MM膠片。

有二十世紀福克斯這樣的大公司支持,像是籌備、拍攝和宣發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其實根本算不上問題。

如今的二十世紀福克斯憑借一體化戰略,成為了好萊塢的領頭羊之一,這包括橫向和縱向兩種向度。

一體化戰略能夠建立某種關聯達到資源共享,實現協同作戰作用,最終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新聞集團的傳媒公司橫跨廣播、影視、報刊、出版社、因特網等,集團內各子公司擁有的優秀稿件統一調配,提供給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