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節 接手(第2/2頁)

而且就算是楊天誠也不認為短時間內誰接手中原新區,就能搞出來一個多大陣仗,無論是從現有條件和財政實力都不具備。

所以楊天誠也在考慮同意沙正陽的建議,把中原新區的規劃建設工作交給沙正陽,由沙正陽來安排下一步中原新區來如何規劃發展,當然這並不代表市委就徹底放手了,這樣大一項工作,市委必須要牢牢抓住主導權,但具體工作的確應該放手了,起碼可以讓市政府這邊嘗試一下新的路徑。

……

“韶華,我和天誠書記已經談過了,他基本同意我的意見。”在楊天誠正式同意自己的意見之後,沙正陽就在考慮如何來推動中原新區的建設發展。

薛一行的格局還是太小了一點,過於斤斤計較,而且也看不清楚未來國內經濟發展走向。

未來的十年是整個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年,抓不住這個機會,中州就會掉隊,再想趕上,那就難了。

而省裏提出了這個中原新區雖然還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短板,但是卻無疑是最好的機會,哪怕現在砸鍋賣鐵都要啟動起來,跟上未來發展形勢。

沙正陽當然清楚中原新區的困難,從省裏得到的描述和構想來看,這幾乎就是一個浦東新區的縮小版,當然在一些產業布局上也有調整,但是這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新區,不是高新區或者經開區這種較為單純的經濟功能區那麽簡單。

它的定位,就是一個現代化的新型行政區,匯集了文化、教育、金融和新產業、新業態的一個綜合性創新集群,管理制度創新,服務體系創新,各類產業創新,要素匯集創新。

一蹴而就肯定不可能,楊天誠擔心的就是這個,怕自己急於求成,不遺余力的投入,結果效果未必好不說,而且耗費巨大,甚至可能到最後成為半拉子工程。

沙正陽也意識得到這一點,這個中原新區要讓中州市一家來搞,肯定難度很大,但是如果能夠把省裏的一些資源傾斜過來,用起來,那麽可能就會好得多。

當然要想把省裏的胃口吊起來,你首先就得要先拿出一點兒襄陽的東西出來,不能空口白牙就要讓省裏投入,省裏那幫人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角色,雪中送炭沒人願意幹,但錦上添花就人人樂意了。

一句話,人家投入了是希望見得到成績的,能拿出耀眼的東西的,這樣人家也才能向他們的上司有一個交代,也才能算作他們的成績,否則支持再大,效果不彰,那意義何在?如何顯示他們的政績?

“市長,這副擔子可不輕啊,說實話我心裏沒底,中原新區究竟要打造成為一個什麽模樣的形態,我現在都還是一頭霧水,沒有數,而且這樣大的規模體量,怎麽來打造發展?資金從何處來,支撐得起麽?這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孫韶華有些激動,但是也有很大的顧慮,薛一行把這個中原新區捏在手上一年多時間,基本上毫無動靜,名義上就是搞了一些調研,大略的有一個構想,但實際上真正能細化落地的東西幾乎沒有,現在自己突然接手,驟然間要想拿出多少讓人值得一看的東西來,她也覺得棘手。

這是一個機會,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的話,那機會也會變成燙手山芋,就像薛一行一樣。

“呵呵,韶華,誰都是第一次摸到這個東西,誰也沒有經驗,都得要摸索著來,都說要學浦東,問題是浦東是我們能學得來的麽?”沙正陽笑著搖頭:“我覺得還是要實事求是,根據我們平原,我們中州的實際來,但視野想法可以寬泛一些,要為未來預留一些余地,時代變化很快,現在我們很多想不到的,或者覺得難以想象的,也許十年後就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了。”

“那您覺得我們要搞這個新區的突破點在哪裏?”孫韶華問及關鍵,產業培育?管理體制?還是探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