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昆 明(第2/4頁)

從面目兇惡的哼哈二將和保護世界的四大天王身邊走過後,我穿過一個空曠的院子,來到華亭寺的主殿。雄偉的大殿頂部架著木梁,四壁從上到下排滿了雕刻精美的500羅漢像——這是一群有些瘋癲又充滿野趣的佛教人物。“羅漢”是一個梵文詞,指佛教徒修行的第四個果位,也是最高的果位,即擺脫了情感和生死的束縛。現代漢語中,也稱為“阿羅漢”。如果到中國餐館吃素餐,你總是能夠點到一款羅漢菜。不過,點羅漢菜的同時不要點啤酒,不然的話,服務員就搞不懂羅漢是不是要破戒了。

我們還是回到500羅漢那裏吧。每一位羅漢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者在他們活著的時候顯過神跡。中國的藝術家解讀了每一位羅漢的故事,很有趣而且很讓人長見識。羅漢們沒有標出名字,但很容易看出,有兩位羅漢的手腳不斷地生長,已經把日月從天上摘了下來;一位羅漢把自己的肚子剖開,露出裏面的佛塔;還有一位羅漢的眉毛垂到了地面。這些羅漢特別有趣,我一個一個看過來估計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遊覽完華亭寺,我回到上山的路,開始往山上走。30分鐘後,我來到太華寺。太華寺建於1306年,晚於華亭寺,也沒有華亭寺那麽大。另外,矗立在華亭寺門口、面目猙獰的哼哈二將,在太華寺也不見了蹤影。不過,“四大天王”仍在大門內各就各位,向遊人收取門票費,而可資遊覽的景點包括茶亭、水池,還有滿院子的百年銀杏、山茶花樹、玉蘭樹,以及一棵古老的丹桂。

我買了門票,在院子裏逛了一圈,確實很漂亮。然後我就進了主殿。有個牌子提醒拜佛的人不準點香燃燭。從殿內下彎的木梁可以看出,與華亭寺不同,太華寺從初建到現在就沒有重建過。兩座寺院的塑像也不一樣。華亭寺的主殿墻壁上塑的是500尊羅漢,而太華寺這裏只有18尊羅漢。不過,這18尊羅漢是精選出來的,是為拯救世人而同意住世的佛陀弟子的代表。實際上,這樣做能夠成就他們的菩薩位(菩薩是大乘佛教中僅次於佛的果位),而不僅限於羅漢位(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但是僧人常常故意模糊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免拜佛的人越弄越糊塗。而拜佛的人也並不在乎。他們都忙著往祭台上盛放水果的碗中扔硬幣呢。他們相信,如果把硬幣扔到碗裏而不蹦出來,就能保證下輩子甚至這輩子少受罪。不過,減少的肯定只是他們口袋裏的零錢。我也往碗裏扔了幾枚硬幣,希望下次我乘火車需要座位或者鋪位的時候有人能幫到我。然後我再次回到上山的路,去一個稱作龍門的地方。

途中有一段石階通向聶耳墓所在的一片樹林。聶耳曾是中國的一位年輕音樂家,1935年在日本度假時溺水而亡,年僅23歲。雖然年輕,聶耳卻是中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從1949年起一直作為中國的國歌。

太華寺

在聶耳墓短暫地憑吊之後,我再次回到上山的路,繼續攀登,幾分鐘後就走到了路的盡頭。這時,一段長長的階梯通往三清閣。道教的三清指的是玉清、太清和上清三位天神。我每每想把他們三位分清楚,但總是迷失在語言和神秘的深淵中。這一次,為免於再次迷失,我沒有停留太長時間。當然,裏面也沒有太多的東西可看,只有幾尊嶄新的塑像,將神秘的道教三尊塑造成人的樣子。

三清閣實際上是一排沿著崖壁而建的五六棟建築。14世紀初期,這裏是為一位蒙古王子建的夏宮。彼時,蒙古人剛剛把亞洲的這片土地納入中國的勢力範圍,王子被派到這裏管理這片中國西南新疆域。樓閣後來被道士接管使用,現在則屬於遊客了。我隨著他們的腳步,沿著在昆明西山的崖壁上穿鑿而成的石梯拾級而上。石梯的開鑿始於兩百年前,當時一位閑來無事的道士決定鑿通崖壁,去更高處的一塊巖石棲息。他還沒有完成大業就辭世而去,但後人繼續了他的工作。我擠過人群,來到他們在山頂下面鑿成的洞裏。這裏就是龍門。

在崖壁上鑿路的老道試圖開通的是一條區別仙人與凡人的路。他將這條道稱作“龍門”,模仿的是黃河上的一個峽口,黃河在那裏掉頭向東,一路流過沖積平原,注入大海。每年春天,黃河中的鯉魚奮力躍過峽口到上遊產卵。能遊過峽口的畢竟是少數,但中國人說,那些鯉魚會變化成龍。那些通過朝廷大考的人也被類比為跳過龍門的鯉魚。因此,為了獎賞那些跳過龍門的學子,崖壁上專門雕了一個供奉文曲星的神龕,只見他手中揮舞著毛筆,騎在龍身上。不過,來此求他保佑的學子最好看得仔細些。除了手中的毛筆外,他還拿著一本書,上面寫著“富貴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