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侯治蜀 蜀漢之亡(第2/2頁)

益州的士族和豪強就更是咬牙切齒。因為諸葛亮要籌集軍費,又不肯加重小民負擔,還要做到公平公正,結果自然是這些人出錢出力最多,豈能不怨恨?

何況他們還只有奉獻沒有回報。劉備信任重用的基本上沒有益州人,諸葛亮執政後雖力圖處以公心,卻不可能根本改變既定的組織路線。“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則,也是諸葛亮堅持的。[21]

益州集團只可能被邊緣化。

義務與權利是對等的。如果貢獻最大而利益最小,益州人又憑什麽要與蜀漢政權同生死共患難?

以法治蜀也有問題。因為益州的士族和豪強並沒有立法權,許多法律反倒是專門用來對付和整治他們的。何況蜀漢的執法也未必都公平。諸葛亮尚且冤殺了益州豪族常房諸子,又如何保證其他人不濫用職權?[22]

總之,益州士族在政治上受排擠,經濟上受盤剝,法律上受制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盼望曹魏的大軍早一點南下來“解放”他們。

利益,決定了益州士族的整體取向。

作為士族和豪強的政權,司馬昭執政的曹魏也沒有虧待他們遠在益州的階級兄弟。劉禪手下原屬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官員都被調回中原,益州的地方官則由本籍士人出任,並由本地名流擔任的中正官負責推薦。

益州土著“蜀人治蜀”的願望實現了。

主動投降的劉禪住進了洛陽,靠著他的裝瘋賣傻和沒心沒肺,一直活到西晉的泰始七年(271)。那時就連曹魏也已滅亡,做皇帝的已是司馬炎。

劉禪死得比曹魏還晚。

忠於職守為國捐軀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在拒絕了曹魏的誘降後戰死,時年三十七歲。義不受辱以身殉國的,則有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他在父皇決定投降後跑到劉備的廟裏痛哭一場,殺了全家然後自殺。[23]

蜀漢亡了,只有成都的武侯祠年年有人憑吊,趙藩撰寫的那副對聯就更是膾炙人口: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24]

所有這些,諸葛亮都想得到嗎?

[16]下引譙周事跡言論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譙周傳》。

[17]譙周的投降論是一氣呵成的,改寫成對話體是為了便於理解。

[18]見《三國志·譙周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19]見《三國志·薛綜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三國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及《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20]見《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21]劉備和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外,其余有:龐統,荊州襄陽人;法正,扶風郿縣人;許靖,汝南平輿人;李嚴,荊州南陽人;糜竺,東海朐(讀如渠)縣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荊州義陽人;楊儀,荊州襄陽人;馬謖,襄陽宜城人;蔣琬,零陵湘鄉人;費祎,江夏鄳(讀如盟)縣人;姜維,天水冀縣人。這些人有的屬於荊州集團,有的屬於東州集團,但都不是益州人。益州土著受信任的只有:費詩,犍為南安人;黃權,巴西閬中人;王平,巴西宕渠人。但王平起先不受信任,黃權後來不受信任,費詩中間出問題。諸葛亮提拔信任的益州人則有:楊洪,犍為武陽人;何祗,楊洪門下;張裔,蜀郡成都人。不過,諸葛亮並不能改變劉備既定之“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組織路線。

[22]冤殺益州豪族常房諸子一案載在《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裴松之認為是“妄殺不辜”。另請參看羅開玉《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再研究》。

[23]以上見《三國志·後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24]關於這副對聯,請參看拙撰《武侯治蜀與“攻心聯”》,已收入《帝國的惆悵》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