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度集權 謝幕的帝國(第2/2頁)

有垂直管理的軍政兩個系統,有軍政並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還有欽定的信仰、四通八達的道路以及沿途密集的驛站和兵站,波斯堪稱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那麽,大流士們的江山永固了嗎?

沒有。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軍隊入侵波斯。四年後,大流士三世兵敗身亡,波斯帝國便萬劫不復。

這又是為什麽?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方說,與希臘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帝國後期行省總督往往兼任軍區司令,也跟中國晚唐的藩鎮割據極其相似。西部各省總督甚至聯兵反叛,中央集權名存實亡。

但,問題更在帝國本身。

實際上,波斯帝國過於龐大,結構則極其復雜。埃及、巴比倫、埃蘭、腓尼基、以色列、希臘、印度,哪一個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文明,豈能只靠強權統合在一個圈子裏?就算可以車同軌,恐怕也難書同文。

波斯帝國的統治基礎,其實是脆弱的。

馬其頓的基礎就更脆弱,龐大的帝國幾乎完全系於一人之身。因此亞歷山大一死,他的帝國就分裂為馬其頓-希臘、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敘利亞)等獨立王國,再也沒有一種力量把他們重新整合起來。

有此力量的,是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有此力量,是因為帝國之前有邦國,郡縣之前有封建。邦國制或封建制的緊要之處,則在於諸侯的國,大夫的家,都臣屬於天子。有這樣一個天下共主,就不難實現文化認同。有同一文明做基礎,發展為統一大帝國就順理成章。至少,嬴政或劉邦稱帝,遠比空降一個波斯皇帝或馬其頓皇帝要容易得多,也穩當得多。

何況此前的春秋戰國,還在為帝國的誕生做準備。

天下共主,文化認同,五百年的預備期,這些都是亞述、波斯、馬其頓沒有的。所以,盡管中華帝國的初期並非沒有糾結,要封建還是要郡縣也曾經引起爭論,但項羽的分封天下終於失敗,韓信和英布也都沒能變成亞歷山大死後的托勒密或塞琉古。中央集權大局已定,留給漢武帝的問題,是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

[1]本節所據史實請參看翟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

[2]美索不達米亞原指兩河流域北部,後來泛指整個沖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