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度集權 一國兩府(第2/2頁)

這個大領導,就是大司馬。

大司馬是在全面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那年(元狩四年)設置的,其實就是被廢除的太尉,但不再作為宰相,也非正式官職,而是加在將軍官銜之上的名譽稱號,比如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大司馬左將軍。

大司馬的任務,是“領尚書事”(西漢),或“錄尚書事”(東漢),也就是領導、統率、管轄、主持尚書的工作。表面上看,不過秘書長,還是兼職。但,大司馬的政治待遇是位比三公的。這樣的秘書處,簡單嗎?

當然不簡單。

事實上大司馬統領的尚書事,也逐步由秘書機構變成了決策機構。但凡事關軍國的大政方針,都先由尚書參謀議論提出意見,形成決議才由宮廷送往朝廷。

顯然,這是另一個政府,只不過這政府是設在皇宮裏的。因為首任大司馬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是後妃的娘家人。他們要策劃軍事也只能在宮中與皇帝密談。久而久之,大司馬官署宮中就成了慣例。

這樣一來,帝國就有了兩個政府。一個叫中朝(也叫內朝),在宮中;另一個叫外朝,在府中。外朝之首為丞相,中朝之魁為大司馬。兩套班子,共理朝政。

沒錯,一國兩府。

其實就連這個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大司馬位高權重,親近皇帝,尚書們在宮中輪班值宿,隨時聽候召見,面呈奏章,親聆聖旨,信息遠較宮外朝臣靈通。丞相為首的外朝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只有諾諾承命辦事而已。

從此,丞相更成了擺設。後來,就連這職銜也被取消,改成了別的。是不是真宰相,則全看是否領尚書事或錄尚書事。到東漢,更建立尚書台(又叫台閣或台省)。一國兩府公開化,變成公府(三公府)和台閣(尚書台)。

這都是漢武帝開的壞頭。

漢武帝卻十分滿意。他終於完成了集權大業:始集地方之權於中央,再集中央之權於皇帝。大權在握,他可以為所欲為,或者說大展宏圖。至於留下的無窮後患,則只能以後再說。

[20]本節所述西漢官制,請參看《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志》、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楊鴻年和歐陽鑫《中國政制史》、韋慶遠和柏樺《中國官制史》、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1]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說法,九卿即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中尉。他們的官俸,都是“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

[22]請參看《周禮·考工記》、《晉書·李胤傳》。

[23]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24]見《史記·酷吏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