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淮河南北(第2/2頁)

胡與漢,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是老大。

於是,一個中心變成了兩個,只不過一南一北。

結果是有了南北朝。

有了南北朝,這才有了南方和北方。

地分南北並無不妥,兩個中心卻有問題。因為從商周到漢魏,華夏文明從來就是先聚焦於一處,然後再向文化氣息稀薄的外圍擴散。更何況多中心即無中心,除非它們能像長安和洛陽那樣,相互依存又各有分工:長安融合東西,洛陽溝通南北;長安代表進取,洛陽代表穩定。[18]

建康與北方的“胡都”卻不是這樣。

何況胡人們的首都星羅棋布,還飄移不定。[19]

這樣看,拓跋宏的遷都洛陽就意義重大。事實上,正是在這裏,他為後來的隋文帝和唐太宗理順了思路,進行了試點,積累了經驗,聚集了人氣,也留下了希望。盡管後來的東魏和西魏都放棄了洛陽,也盡管隋文帝創立新帝國,唐太宗建設新文明,都不在洛陽而在長安。

其實長安也地位尊貴。畢竟,關中是周、秦和西漢的龍興之地。五胡中的四大天王——匈奴的前趙,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羌人的後秦,竟有三個以長安為都(前趙劉曜,前秦苻健,後秦姚萇),恐怕並非沒有原因。

只有隋煬帝和武則天,更喜歡洛陽。[20]

相比較而言,建康就差得遠了。

現在叫做南京的建康,原本也是氣象非凡的。諸葛亮就曾這樣贊嘆: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然而怎麽樣呢?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從西晉滅吳起,此間建立的政權便都是短命的小王朝。[21]

北魏將建康政府稱為“僭晉”,也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即便不算孫吳,建康作為帝都也有連續二百七十年的歷史,時間並不比洛陽短多少,北魏反倒在遷都洛陽之後不久就陷入內亂。更何況南方的潛力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顯示出來。曹操蕩平北方群雄一如秋風掃落葉,卻始終不能跨過長江一步,便是證明。

看來,建康和洛陽都不必對歷史負責,需要負責的只能是人。實際上中原的混亂和南北的對峙會持續二百七八十年之久,恐怕就因為南方和北方都有問題。只不過在十六國那會,北方麻煩更多,所以五胡不如東晉;到南北朝時代,則南方問題更大,因此北朝勝過南朝。

那麽,他們的問題是什麽?

[15]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

[16]比如《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的按語就說:“劉備與權(孫權)並力,共拒中國(曹操控制的東漢政權),皆肅(魯肅)之本謀。”

[17]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在公元25年,劉曜攻陷洛陽在311年。

[18]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19]比如劉淵始都平陽,劉曜又遷都長安;石勒始都襄國,石虎又遷都鄴城;北魏都平城,後來又遷都洛陽。

[20]公元604年,隋煬帝弑父繼位,定洛陽為東都。690年,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

[21]所引分別見《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五十六、劉禹錫《西塞山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