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帝國 文化航母

阿倍仲麻呂要回日本去了。

中文名字叫做晁衡的阿倍仲麻呂,是在開元四年(716)作為留學生來到大唐的。當時他十九歲,同行的則有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玄昉,均為一時之選。進入國子監學習的阿倍仲麻呂也不負厚望,以優異成績一舉考中進士。[32]

現在,我們至少知道了三位外籍進士,先後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新羅人崔致遠、阿拉伯人李彥升。

這裏面的信息值得深思。

前面說過,唐代科舉最難考的是進士。因為其他科目比如明法和明算,選拔的都是專業技術人員。進士科的設置卻是要為帝國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做人才儲備,因此並不考核專業技術,對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則要求更高。

那麽,進士科考什麽?

貼經、雜文、時務策。貼經就是從儒家經典中選取部分段落篇章做填空題,雜文是寫詩和駢文,時務策則是論述時政對策。第一項考基礎知識,第二項是才藝展示,第三項相當於學位論文。如此全面考核,難怪考中不易。

對於外國人,就更難。

阿倍仲麻呂卻一舉成功。此後他留在了長安,成為大唐的一名官員,一住就是幾十年。天寶十二載(753),思鄉心切的仲麻呂被玄宗皇帝任命為大唐出使日本的使節,與久別重逢的故人、遣唐副使吉備真備一起回國。

消息傳出,朝野上下依依不舍,名重一時的王維等人紛紛作詩送別。阿倍仲麻呂則寫下了著名的《銜命還國作》送給中國朋友——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33]

這說明什麽呢?

阿倍仲麻呂已經融入大唐。[34]

大唐境內,像仲麻呂這樣的外國人不在少數,融入的原因也五花八門。比如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國滅亡後,流亡的波斯王族復國不得,就只好客死長安。但更多的是來了就不想走,比如賴在鴻臚寺國賓館的那些使節。問題是,並非所有外國人都被唐帝國包養,吸引其他人的又是什麽呢?

財富,機會,制度,文化。

逐利而居的商人當然是沖著巨額財富,或者說賺錢機會而來的。這其實要感謝隋煬帝。由於大運河的開通,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基本貫通起來。商旅從廣州港登陸,取道梅嶺進入洪州,再向東進入錢塘江,就可以一帆風順地從杭州而揚州,而洛陽,直至絲路的東方起點長安。[35]

作為世界首都,長安是國際貿易的大市場。在此,帝國政府設有市局和市準局,負責工商管理和標準計量,也負責平抑物價。薄利多銷的政策刺激了消費,穩定低廉的物價更讓遠道而來的胡商有利可圖。於是,以粟特、波斯和阿拉伯人為主的外來資本集團,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胡人的商團非常專業,甚至操縱和壟斷著部分行當。有一次,某寺在做完道場後得到一件施主奉獻的寶物,長約數寸形如朽釘。寺僧不識貨,拿到西市請胡商鑒定。胡商只看了一眼,馬上就說:哪裏來的?開個價吧!

寺僧決定獅子大開口,要價十萬。

胡商卻呵呵大笑。直到寺僧將價碼加到五十萬,胡商這才不緊不慢地說:告訴你吧,這個值一千萬。

成交之後寺僧才知道,那是佛骨。[36]

此事的真偽不得而知,胡商的長袖善舞則毋庸置疑。在他們眼裏,對外開放的大唐簡直就是天堂。沒錯,長安是聚寶盆,揚州是銷金窟,他們當然樂不思蜀。

但,這樣看問題,也就是商人而已。

更多人看重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安史之亂前,作為世界帝國,大唐彌漫著英雄主義的氛圍,充滿了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混血王朝,他們又不分種族地對所有人才都敞開大門。於是大臣有天竺人迦葉濟,名將有高句麗人高仙芝,外交官有波斯人李密翳,堪稱各色人等濟濟一堂。

隋唐創立的制度也是一塊磁石,因為它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於是,這些制度被移植到了日本。就連長安城的模樣,也被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奈良。

更吸引人的,是文化。

什麽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而唐人的生活充滿了趣味和詩意,並崇尚知識、智慧和才情。一個人,如果才華出眾風流倜儻,那是會擁有眾多粉絲的。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唐玄宗開元年間某一天,詩人高適、王昌齡和王之渙在酒樓小飲,邂逅皇家樂團的幾位歌女。當時正值寒冬,天上微微飄著雪花。三位詩人回避到外間擁爐聽歌,同時約定以歌女所唱詩歌之多寡,來認定自己在詩壇的排名。

然而唱來唱去,不是王昌齡的,便是高適的。王之渙開始沉不住氣了。他指著歌女中最出色的一位說:回頭她如果不唱我的詩,這輩子不跟你們爭高下。